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7月3日晚10点,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小张望着除湿模式全开的空调,仍觉得浑身不自在。他抬头瞥了一眼湿度计,显示湿度为“79%”的数字让他倒吸一口凉气。
近日,北京市民们纷纷感叹,北京的天气变得潮湿闷热,仿佛置身于南方的“回南天”。衣服晾不干,湿热的天气让一些人觉得喘不过气,十分难受。
不仅是北京,在沈阳的小童也抱怨最近天气潮湿,躺在床上像躺在水里一样。近期北方一些地区为何会出现这种潮湿天气呢?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桂海林。
“北京近期的潮湿天气主要是由于副高北抬至华北地区,来自南海和西太平季风沿着副高边缘将暖湿水汽带到北方地区,因此造成了北方地区的高温高湿天气。”他强调,“七八月总体是华北雨季,在这个季节,湿热天气属于正常现象。如果北方地区被冷涡天气控制时,华北地区则表现为空气相对干燥的晴朗少云天气,公众就不会感觉到目前这种闷热潮湿的天气。”
桂海林指出,北京当前的潮湿天气与华南地区常见的“回南天”存在本质区别。他解释说:“‘回南天’通常出现在春季,主要发生在华南地区。此时,虽然冷空气影响已减弱,但地面、墙壁和家具等物体表面温度仍然较低;与此同时,西南季风带来的暖湿空气湿度高、温度相对较高。当这种暖湿空气接触到低温的物体表面时,容易发生水汽凝结,形成明显的水珠,导致室内墙壁、地面等出现明显潮湿甚至滴水现象。”
“而北京目前的情况有所不同。此时,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空气中相对湿度虽高,但地表和建筑物表面温度也较高,因此不会出现明显的液态水凝结现象。这种高温、高湿并存的天气是百姓常说的‘桑拿天’,而非‘回南天’。”
根据北京市气象局预报,未来几天北京将以分散性阵雨或雷阵雨为主,其中7月4日夜间至5日白天降雨相对明显,局地短时雨强较大,空气湿度较高,最小相对湿度为60%,最大可达95%。未来一周仍将维持多分散性降水的天气格局,最高气温持续在30℃以上。
桂海林指出,目前北京正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高温与高湿并存,形成了典型的“桑拿天”特征。对于“桑拿天”的短期缓解,桂海林表示,需要一场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强度适中的系统性降雨(即“下透的雨”),才能有效清除空气中积聚的水汽,降低近地面湿度,从而带来体感上的明显凉爽。
然而,从季节演变规律来看,要彻底摆脱“桑拿天”,还需等待副热带高压南落,通常出现在夏末初秋时节。届时,华北地区将逐渐脱离副高控制,冷空气活动增强,高温高湿的天气模式才会逐步减弱。
对于市民们关心的如何应对潮湿天气,专家建议,市民们可以适当调整空调温度,避免水汽凝结在玻璃和墙壁上。市民们还可以通过使用除湿器等设备来降低室内湿度,缓解潮湿带来的不适感。
日前,国家疾控局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
这次发布的高温健康风险预警,与公众熟悉的高温预警有何不同?
“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和高温预警有一定区别。”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副首席李怡表示,高温预警是单纯的气象预警,而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反映了温度升高可能导致的疾病风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副所长李湉湉表示,自2024年5月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与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全面启动高温健康风险预警联合研发工作,推动极端天气影响下健康风险评估预报预警技术融合,使其从传统的健康气象预报向基于人群特征分析的健康气象风险预警定量化技术转变。
“高温健康风险预警更侧重于表征高温对健康的影响,基于温度与疾病的关系,并依据量化风险测算,得出分级标准。”李怡进一步解释道,高温健康风险预警以人群健康风险为导向,采用各地区相对温度阈值方法计算每个地区的风险阈值,能更精准识别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等非典型高温高影响区域的高温过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一步拓宽了健康风险提示范围。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