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走进铜川市印台区王石凹街道王石凹村党群服务中心,只见院子墙壁上的彩绘生动展现着该村推进乡村振兴的火热场景。立体的苹果和连翘图案“跃然壁上”,颇有意趣。陕西科技大学派驻王石凹村第一书记姜兴健的办公室在二楼,这里见证着他自2018年以来扎根乡土的奋斗时光。
王石凹村地理位置较偏,交通不便、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制约着村子发展。
刚来村上,骤变的气温给了姜兴健一个“下马威”。这里地处山区,昼夜温差大。驻村第二天,姜兴健感到身上一阵发冷,随后测体温,发烧了。“先过‘身体关’!”姜兴健笑言。
接着是“饮食关”。为了吃饭方便,姜兴健这个山东人经常购买易储存的馒头,还爱上了吃面。“因为管饱。有时候忙起来顾不上吃饭,就蹲在树下啃馒头。傍晚路上人很少,虫唱欢快,鸟鸣悠扬。”姜兴健说,“那时,我回到办公室就琢磨帮扶工作,努力从思路上理清能为村子做些什么。”
还有蚊虫的侵扰。“驻村第一年夏天,我到地里查看庄稼长势,被蚊子叮了满腿包,一会儿就红了一大片。后来我夏天常备驱蚊花露水,过了‘蚊虫关’。”姜兴健说。
讲完融入村庄的有趣经历,姜兴健深情地说:“驻村,不能忘记使命和担当!”
那时,姜兴健到田间地头、村民家中熟悉当地情况,“修炼”当地语言。驻村不到半个月,他已经能用村民口中的“陕西普通话”跟大家顺畅交流了,过了“语言关”。
“我现在经常说当地方言,这样能更好地交流,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姜兴健说,“是什么让我们扎根山村?是情怀,是担当,是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
姜兴健深知,所有思考与规划,最终都要落脚于实际行动。过好“行动关”,以真抓实干为王石凹村的发展注入活力,让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逐步变为现实,交出一份优异的驻村工作答卷,才能不负群众的期盼。
姜兴健按照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要求,充分发挥陕西科技大学智力、人力、物力等资源优势,按照“留下优质帮扶资源”的思路,以校内定点帮扶和乡村振兴项目化管理的模式,搭建校地政产学研协同平台,先后协调立项21个项目,联系对接27名专家教授到村精准赋能乡村振兴。
在铜川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陕科大的指导和帮助下,姜兴健立足该村自然资源禀赋,会同村“两委”班子先后开展党群服务中心规范提升、党员教育基地建设、中药材初加工基地建设、系列农产品包装设计及电商项目,破解发展难题,培育发展优势。2024年底,王石凹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
2021年10月,在各级党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印台区委组织部创新成立第一书记产业联盟,姜兴健作为首任联盟负责人,聚集全区50余名驻村第一书记抱团发展,促进帮扶力量“攥指成拳”、帮扶资源互利互补,努力激发结对帮扶的乘数效应,推动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
依托陕科大设计学院,产业联盟对36款特色“土特产”进行包装设计,并开展“书记荐农品”直播带货等活动,助力具有“第一书记”形象标识的特色优势农产品销售额超过500万元,带动8个镇(街道)3000余户群众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
“就拿包装设计来说,我们的初衷是通过原创设计改变以前大众化的包装,但不过度包装,提升农产品的市场辨识度。我们还为包装设计了印台区第一书记产业联盟的形象标识,推动更多优质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姜兴健说。去年,使用该包装的鸡蛋销售额达100万元。
驻村期间,姜兴健被评为“铜川市十佳第一书记”、陕西省乡村振兴工作先进个人。
作为一名入党18年的老党员,谈及驻村打算,姜兴健说:“我还要加强学习、修德进业、不改本色,持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弃微末,久久为功,为山村留下更多优质资源。”
编辑:呼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