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封娇
7月4日,哈尔滨大剧院歌剧厅舞台华灯初上,一部凝结着冰城百年烽火记忆的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在此迎来全球首演。悠扬的旋律与铿锵的唱词交织,将现场观众瞬间带回到1934年那个血色弥漫的夜晚——中共地下党员王一民的身影在日伪统治的阴影下穿梭,信仰的火光在冰封的城市里顽强闪烁……
从王刚那风靡全国、听众逾3亿的经典小说连播,到电视剧与话剧,再到如今这部融合现代舞台语汇的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艺术长河,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抗争记忆与一个民族的不屈灵魂。在跨越四十余载的时光里,这部经典作品不断被赋予新的生命,始终激荡着时代的回响。而其沉淀30年“终磨一剑”的“前世今生”,则是其从文字深处走到舞台中央,屡创奇迹的底色与根基。
沉淀三十载“终磨一剑”
哈尔滨的寒夜与烽火记忆,是作家陈玙用生命沉淀的文学矿藏。上世纪末,记者曾两次采访陈玙,听他讲述经典之作《夜幕下的哈尔滨》的创作过程。陈玙说,他中学时在当时的哈尔滨第二国民高等学校,也就是如今的哈一中求学,曾亲历了日寇铁蹄下人民的窒息与抗争,道外老王麻子街的呻吟、马迭尔宾馆的灯火,成为他心中不灭的城市印记。
1948年,陈玙参加革命,在东北文教队从事创作。他说从上世纪50年代起,他就有了写一篇东北抗日作品的想法。1954年,陈玙举家迁往鞍山。从1960年起,陈玙为在哈尔滨做过多年地下工作的鞍山市市长李维民整理回忆录《地下烽火》,王一民就是李维民在哈尔滨做地下工作时用的化名。陈玙在整理手稿时,震撼于那些“用生命传递情报”的真实细节,那些血泪交织的故事再次点燃了他的创作使命感。
在创作完多幕剧《白卷先生》后,上世纪七十年代,陈玙重返哈尔滨着手进行小说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他倾注了全部的感情,将玉旨一郎的良知挣扎、卢运启的民族气节等复杂人性熔铸于历史真实。1982年,长达71万字的长篇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问世,《哈尔滨日报》率先独家连载并引发全城追读。
声波荧屏激荡神州
同年,在小说单行本出版前,辽宁人民广播电台以陈玙校过的大样为基础,在1982年1月至4月播出了这部小说。最初的播讲人找的是评书艺术家刘兰芳,但她觉得不太适合自己的表演风格。于是又找到了王刚,王刚的播讲引人入胜,讲完这部小说后,王刚一炮而红。据悉,《夜幕下的哈尔滨》同名评书曾出现过被108家广播电台相继播讲的盛况,听众超3亿人次。
而这部经典之作最早与观众见面的舞台作品,则是1982年由哈尔滨话剧院改编的10幕话剧。导演王志超曾是哈二中地下党员,他将自己的记忆熔铸进舞台。演出现场,当演员在台上高呼抗日口号时,台下观众无不热泪盈眶。
1983年,已从铁道兵文工团离休的原副团长焦乃积读完《哈尔滨日报》连载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后,立即找到了青岛电视台导演任豪,二人联手将其改编成剧本,并于1984年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电视艺术委员会、青岛电视台联合摄制成13集电视连续剧。84版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在央视播出,引起轰动,成为中国首部长篇电视剧。该剧在哈尔滨实景拍摄,王刚以说书人的身份贯穿全剧。
此后,《夜幕下的哈尔滨》被以多剧种进行了改编。2008年,赵宝刚导演的新版电视剧再度点燃经典,陆毅饰演的王一民在中央大街雪夜疾走的镜头,让新生代观众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
匠心舞台“再造风暴”
时光飞逝。2023年,刚刚完成第36届哈夏音乐会开幕式总导演工作的周涛,与保利文化集团一起,迎来了哈尔滨文旅抛出的橄榄枝——将经典IP《夜幕下的哈尔滨》搬上音乐剧舞台。历经多次采风与创作,2025年4月7日,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正式建组。7月4日,在第37届哈夏音乐会举办期间,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迎来全球首演。
从构思到首演,这部作品凝聚了主创们的无数心血。当“00后”演员们唱响“信仰如光穿透长夜”,当代青年与历史青年在激昂的旋律中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首演后,剧组将带着这份来自哈尔滨的血性与浪漫开启全国巡演,让这部承载着双重致敬、凝聚着无数心血、在求真与求精中诞生的“舞台风暴”,激荡神州大地。
盛夏的夜晚,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在松花江畔奏响了红色乐章。这部经典作品如同不灭的火种,在四十年间点燃三代人的热血。它见证的不仅是艺术形式的嬗变,更是一个民族将抗争记忆锻造成永恒丰碑的精神历程——夜幕终会褪去,而哈尔滨黎明破晓的光芒,将在每个中国人心中闪耀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