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邯郸晚报
□王茜
穿越千年,人们始终望着那一轮明月。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眼里,月亮不只是月亮,还是知己。它映照大地,它最懂人心,它曾伴着古人倾听他们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迷离柔美的明月最相思。《诗经·月出》中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天上一轮圆月洒着皎洁的银辉,在朦胧月光下,女子的倩影愈发秀美,此时,月光美、人更美:女子姣好的容颜,窈窕的身姿,举止舒缓,让人怦然心动,不能自宁。这样富有诗意的夜晚,如何能抑住对心上人的思念呢?如此的月夜,同样的相思出现在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北宋时在元宵佳节开宵禁,游灯街花市,通宵歌舞,正是年轻人幽会的好机会。花市彩灯,如同白昼,明月柳梢,皆为见证。徐徐升起的一轮明月,悄悄爬上柳树的枝头,默默注视着,那不正是我对你刻骨的思恋吗?
优美清丽的明月最醉人。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即是一幅良辰美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潮浩瀚无垠,一轮明月随潮涌生,一幅壮阔邈远的画面。春江美景,夜色娇娆,“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月光照耀着春江,波光荡漾千万里,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水曲曲弯弯地绕着过花草遍生的原野流淌,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月光的朗照,涤荡了世间万物,一切变得清明澄澈,如斯美景,怎能不令人陶醉?张若虚的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宛若一幅水墨画,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绚烂多彩,摇曳生姿。月色闪耀光芒,跳动脉搏,千年之后依然让人心驰神往。
皎洁柔和的明月最思乡。中秋佳节,本是团圆夜,晏殊却独自一人身处异乡。在《中秋月》中,他联想到这样一幕:“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如是月宫中的嫦娥,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的月宫和孤寂的桂树。纵是宰相大人,仕宦他乡的中秋之夜,看到月光透过院中梧桐,在地面投下斑驳的树影,心中惦念的也是家乡的方向吧。飘落他乡的旅人,也只能对着这明净的圆月寄托心中情思。白露降临的夜晚,寒意渐浓。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感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抬头望,这皎皎的月光,银辉洒地,分明就是在指引回家的路。回家的路是最明亮的路。此番颠沛流离,和家人分散,杳无音讯,只能对着月亮诉说,此刻,只有那一轮明月懂得他的心。
凝眸望月,明月成诗。月缺、月圆,或像小船,或似眉毛,抑或玉轮,它都是最美的存在。月亮是灵魂深处的缱绻思念;月亮是诗情画意的怡人风光;月亮是字词吐露的情感涟漪。它是永恒的存在。古人望月高歌,对月抒怀,惊艳了千年;而今,它将继续聆听我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