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妇女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 桂帅涛 刘秋实
“偏偏一开飞就来了大风!”大学训练场热浪蒸腾,FPV无人机实战化训练正在紧张进行。学员韩政宇紧盯屏幕,双手攥紧遥控器。大风特情突至,无人机如断线风筝。他深吸一口气,凭肌肉记忆“特情处理”,汗珠滚落,指尖在摇杆上飞快点拨,终在极限距离将“失控”战鹰拉回。“差一点‘失败’。”韩政宇心有余悸,“战场干扰,不会提前打招呼。”
这一幕是空军工程大学无人机飞手集训的缩影。为期数周的集训,将理论、模拟、实操直至实战考核环环相扣,目标唯一:锻造能飞更善战的“空中尖兵”。
根基:屏幕摔打为蓝天铺路
集训始于课堂上的理论课与科研楼内的模拟器仿真操作。“无人机系统”“飞行原理课程”“航空课程”……教员冯国强、李瑾、吴华兴等轮番上阵,拆解无人机“筋骨”。
女教员李瑾将复杂的“地面站任务规划”逻辑层层剥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在她清晰地讲解下变得条理分明。“规划不仅是路径,更是预判战场态势的关键一步,差之毫厘,满盘皆输。”她敲击键盘,调出复杂地形图例,鼓励学员们大胆提问。
枯燥理论是飞行“地基”。模拟训练阶段,考验接踵而至。教员郭庆紧盯屏幕:“姿态角!根据不同训练情况设置姿态角!”学员张嘉峰操控的模拟机再次“失败”。另一边,教员设置考核题目与不同“敌情”。“参数差毫厘,飞行谬千里。”反复的失败磨掉浮躁,刻下精确烙印。教员冯国强在训练后讲评:“屏幕‘失败’是为真实天空少付代价。每个指令都连着战场态势!”
淬火:烈日航迹刻写人机合一
转战大学训练场,烈日炙烤。多旋翼“原地360°自旋”和“水平8字飞行”是基础,更是难点。教员吴华兴顶着日头下指令:“注意风速!”“控制柔和!”学员董汶攀反复练“8字”,汗水浸透迷彩服。
不远处,女学员王羽彤正在进行“原地360°自旋”考核。烈日下,她双手稳稳握住遥控器,身体随着无人机的姿态微微调整重心。一阵强风袭来,无人机猛地倾斜,王羽彤手臂肌肉瞬间绷紧,手腕以几乎看不见的幅度快速微调,硬生生将摇晃的机身稳住,继续完成流畅的旋转。迷彩帽檐下,她的眼神专注而锐利,仿佛与空中的“铁鸟”共享着同一套感知系统。
垂起固定翼训练同步推进。教员们带着学员们在无人智能飞行俱乐部精密规划,转场蓝田机场实操。起降、航线、规划,考验全局意识和应变能力。
“无人机组装调试”课上,教员吴华兴等带领学员亲手拆装无人机。“懂它‘筋骨’,战时‘急救’才能手到病除。”学员方涵毅拆解无人机零件时感慨。一旁的女学员曹佳祺正小心翼翼地拆卸着精密的飞控模块,她的手指纤细却异常稳定。“以前觉得无人机是整体,现在拆开了,才知道每一个螺丝、每一条线路都关乎生死。这种亲手触摸‘生命线’的感觉,让我们也更有底气和它并肩作战。”她的话道出了许多同学的心声。
砺刃:硝烟考场即战场
实战化考核阶段,“火药味”骤浓。“远程操控”“侦察监视”“FPV实战化训练”接连展开。目标变移动车辆、隐匿工事、环境添电磁干扰、GPS弱区、“敌”防空威胁。依托无人智能飞行俱乐部组织的“无人机3D打印”模拟战损,锤炼快速自主保障能力。
女学员姬雁斐正熟练地操作着3D打印机,为模拟“战损”的机翼打印替换部件。她快速建模、校准参数,与各小组紧密配合。“战场抢修分秒必争,我们在精密操作和细节把控上有优势,一样是保障链上关键的一环。”她专注地盯着打印进程说道。
“考场即战场第一幕!”教员吴华兴强调。实战化考核,就是让学员在实战化模拟背景下,完成侦察识别、航路规划、精准操控、模拟打击,并处置随机“故障”或“敌情”。无预设脚本,唯瞬息万变。曾模拟“失败”的韩政宇,此刻沉着规划迂回航线,成功完成既定任务;李鑫宇面对突移目标,果断调整完成“动态目标”。
“顺风好飞,逆风难闯。战场不预留调试时间,更不迁就生疏操控!”复盘会上,教员冯国强话如重锤。这场从难从严、充满“变数”的集训,让每名飞手都看到与实战的差距,将“排名焦虑”化为“本领成长”。
“练兵若易,进军就难。”飞手之路,必在“难”与“变”中突破极限。唯把“能力刻度”对准战场标尺,训时设险局、增变数、处特情,将技术练至毫巅,战术用得灵活,本领磨得过硬,方能在未来以善变应万变,以精飞保打赢。集训落幕,宿舍灯光下,复盘笔记的沙沙声与无人机旋翼鸣声交织,新的胜战航迹,已在心中延伸。
从教室凝听、模拟器试飞,到训练场挥汗、硝烟考场,此次飞手集训之路无坦途。学员手中的杆,连的不只是舵面,更是战场态势;紧盯的屏,映的不只是参数,更是克敌胜机。巾帼不让须眉,女飞手们用专注的眼神、精准的操作和不懈的汗水,在充满挑战的天空中,同样刻下了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的胜战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