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黔西市化屋村段乌江风光。 曹经建 摄回归野外的梵净山冷杉幼苗。 (贵州省林科院供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弘弢
6月8日,编号FJS-2023-099的梵净山冷杉幼苗迎来了它的第1000天“生日”。
这种第四纪冰川残留的孑遗植物由于分布狭窄、生长缓慢,种子发芽率极低,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ER(濒危)等级,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仅分布于中国贵州铜仁梵净山局部地区。
3年前,贵州省林科院将这株培育的幼苗野外回归梵净山,在这片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摇篮”中,这位“冰川遗民”开始向阳生长。截至目前,包括梵净山冷杉在内,贵州已查明生物物种达2.4万余种,居全国第四位,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居全国第一。
从贵州的大山到江河,既是场景的变迁,更是生命的张力。
进入夏季,地处河谷地带的遵义赤水市复兴镇热气蒸腾。顶着闷热的天气,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飞和同事们开始对赤水河进行水质监测和鱼卵采集作业,因赤水河里有人工投放的长江鲟鱼苗,所以科研人员们作业时十分小心。
科研人员通过选择适宜生境,辅以引流和水文调度等措施,使长江鲟在赤水河里自然产卵20万枚,并在野外成功孵化。
这是长江鲟2022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野外灭绝后,首次在野外环境下产卵并自然孵化成功,让人类看到了长江鲟野外种群重建的希望。
贵州作为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全省超六成国土面积属长江流域,而发源于云南昭通的赤水河,流经云贵川三省,在四川省合江县汇入长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
2018年起,云贵川三省共同建立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并出资设立补偿资金,跨省共治赤水河也成为了贵州推进污染防治、“两山”转化的主战场。
自然的“回应”令人欣喜——
近年来,赤水河珍稀鱼类长江鲟、胭脂鱼和岩原鲤等物种种群数量增加,资源量上升。部分物种栖息范围扩大,鳗鲡、异鳔鳅鮀、红唇薄鳅等消失多年的鱼类也重现赤水河,赤水河常见鱼类从2016年的108种增加到现在的167种,入长江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成为名符其实的“生态河”“幸福河”。
作为长江上游地区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自2016年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来,贵州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高质量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24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3.3%,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9.1%,绿色经济占比48%左右……
两岸青山相对出,一江清水向东流。作为上游生态屏障的多彩贵州,正与长江流域兄弟省区市共沐长江清源,齐谋抱团发展,共同续写更为动人的长江“山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