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山东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举行,解读山东省支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系列政策。山东创新文旅数据平台开发利用,用好齐鲁文化大模型等现有平台,提升数据服务能力。高标准建设文旅领域人工智能数据平台,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大模型产品。
记者 范佳 济南报道
“好苗子”创作项目给予
10万元至100万元扶持
记者从会上获悉,近日,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省委宣传部会同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单位联合印发了《山东省支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从项目建设、市场主体、人才培育、金融服务、优化生态等方面,创新推出5个方面、23条政策措施。
其中,支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文化项目建设方面,明确了聚焦文化科技研发、文化智能装备、文化应用场景、文化传播创新、文化文艺创新、文化数据利用、文化大模型、文物保护创新等重点方向布局重大项目。比如,对符合条件的文化科技企业给予研发费用后补助,对省内符合条件的原创性文化技术类、应用类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对符合条件的文化元宇宙“名品”“名景”给予资金奖励等。
《山东省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也已于近期发布实施。《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突破20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关键技术,打造10个以上标杆应用场景,培育20家左右具有山东特色的文化和科技融合重点企业,将山东建设成全国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高地。
此外,为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品,2022年省委宣传部印发《关于支持鼓励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的十项措施》,为进一步加强重大主题文艺创作生产奖励扶持力度,省委宣传部结合当前文艺发展形势,对原奖励扶持措施进行了优化调整,更加注重“聚焦精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奖补资金整体规模明显增加,加强了对重点作品的孵化扶持,以及对网络文艺作品的奖励扶持。例如,每年统筹1000万元资金,支持文艺精品创作传播孵化,对好题材、好故事、好剧本等“好苗子”创作项目,按照规模大小给予10万元至100万元资金孵化扶持。
培育齐鲁文化大模型等
1659个首版次高端软件
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会上,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二级巡视员王楗夫表示,山东取得了一批支撑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数字产品。培育齐鲁文化大模型等在内的首版次高端软件1659个,超高清激光电视等在内的首件套电子产品73个,打造元宇宙创新“名品”16个、应用“名景”18个,11个大模型产品通过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同时,深入实施云行齐鲁、工赋山东、人工智能+等行动,累计培育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2个,省先进级智能工厂及智能制造优秀场景1376个,带动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91%。这些发展新成果,有力地促进了上万家文化产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极大增强了文化产品发展创新力。
针对文化科技平台建设,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王炳春表示,在创新文旅数据平台开发利用方面,用好齐鲁文化大模型、山东公共文化云、山东省数字文化大平台等现有平台,提升数据服务能力。通过整合版本资源、文献资源和算力资源等核心要素,以国家级标准体系为依托,高标准建设文旅领域人工智能数据平台,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大模型产品。同时,加速文化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劲技术动能。
形成省市县三级
文化基因资源清单
智慧文旅产业是文化科技创新中极具潜力的领域,山东深入推进齐鲁文化基因解码利用工程。省文旅厅选取省文化馆等11家单位为试点,有序开展前期工作。以点带面,构建齐鲁文化基因数据库,有序开展“文化基因”的数字化、版权化、商标化,推动齐鲁文化资源的资产化、价值化,取得显著成效。
“下一步,将在全省范围内推开。”王炳春介绍,全面推广基因标注标准与相关规范,并根据各地特色动态扩充内容,构建全域覆盖的数据体系;深度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全面梳理儒家、黄河、运河、海洋等文化脉络,形成省市县三级文化基因资源清单;推动解码成果与文旅产业、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开发沉浸式文旅项目、数字演艺、数字藏品等数字化产品,通过版权交易、授权合作等模式,实现文化资源价值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