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本报成都7月4日电(记者李晓东、周洪双)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西华师范大学近日联合宣布,刚结束不久的贡嘎山野生动植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在四川甘孜州发现珍稀植物软叶筒距兰,记录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独叶草逾万株的超大野生居群,首次在四川境内监测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麝的清晰活动影像。
6月中旬,科考队员在海拔3200米的贡嘎山针阔混交林中发现一丛软叶筒距兰。此前,这种珍稀兰科植物仅见于我国台湾花莲、四川九寨沟及印度锡金等狭窄区域,是研究东亚植物区系演变的关键证据。
科考队员在保护区西坡发现一处从坡顶绵延至沟谷的独叶草居群。这种比大熊猫更古老且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活化石”,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此次发现的居群个体数量突破万株,保存状态优良。独叶草作为我国特有孑遗植物,其规模性存活直接印证了保护区生态质量的持续提升,揭示了贡嘎山作为“生物多样性避难所”的生态功能。
保护区管理局另一支科研团队在四川康定市贡嘎山乡子梅村附近布设的红外相机,首次拍摄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麝在四川境内的清晰活动影像。这一发现使四川有记录的麝类物种从林麝、马麝2种增加至3种。黑麝在国内数量稀少,此前主要记录分布于西藏东南部、云南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等地。
位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核心地带的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从干热河谷到高山冰川的完整垂直带谱。近年来持续开展的科学考察与常态化监测,已在保护区发现高等植物4906种,脊椎动物581种,其中183种跻身国家重点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