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援青,绘就健康青海新图景
创始人
2025-07-05 03:23:05
0
医疗援青守护高原百姓健康。本报记者 程宦宁 余晖 省妇幼保健院供图

本报记者  郭 靓

2010年,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山东6省市及辽宁省、沈阳军区部队医院与青海省建立对口援青机制;2016年,南京、无锡分别与西宁、海东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实现青海省两市六州医疗对口支援全覆盖;2018年,“6+1”帮扶机制建立;2022年,青海省14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级医院纳入中组部“组团式”帮扶范围;2023年,青海省6州人民医院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正式启动。

15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和各支援省市聚焦项目、人才、新业务、远程医疗等领域,倾力开展资金、智力、技术和网络“四支援”。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财政部安排约193.68亿元转移支付资金,各支援省市累计投入约25亿元资金,精准投向青海基层医疗卫生项目,有效填补当地医疗卫生服务短板,夯实基层医疗服务根基。

脚踏江源大地,身披璀璨星芒。一批又一批的医疗援青干部肩负使命与重托,扎根高原、接续前行,用心、用情、用力,为青海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山海同心,情满高原谱新篇

“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完成透析,太方便了!”在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60岁的卓玛欣喜地对来自北京同仁医院肾内科的主治医师鲍书敏说:“医生和护士共同守护在身边,带给我们满满的安全感。”

三江源头、京玉情深,沁润在这温暖人心的一幕幕中……

15年来,北京市累计派出99名医疗干部人才,投入卫生健康领域资金2.85亿元,实施39个医疗帮扶项目,全力推进医疗对口支援玉树州工作,走出了一条具有京玉特色的医疗帮扶之路。

从资金注入到“组团式”帮扶体系升级,从医疗信息化建设到玉树藏医药传承创新,北京支援力量扩大三倍,高标准建成急诊急救、重症医学等“五个中心”并通过验收,推动州域内医院转诊率下降至30%以下,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提升至95%以上,群众就医获得感显著增强。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浙江省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同样以健康为纽带,携手书写跨越山海的深情答卷。

15年来,浙江医疗对口支援以资源整合、体系创新、技术赋能、健康普惠四大核心举措,推动帮扶成果从海西州人民医院向全州辐射,构建以点带面、全域提升的医疗发展新格局。

以州人民医院为枢纽,聚焦县级医疗短板,组建海西州专科联盟;依托州医院技术与浙江支援团队优势,构建覆盖全州的三级防治体系;创新“互联网+医疗”模式,实现远程医疗全域覆盖……从单点帮扶到全域提质,浙江医疗对口支援不仅为海西州带来先进技术与资源,更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医疗生态。

医疗援青十五载,各支援省市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通过现场指导、远程医疗等多元形式,将先进医疗技术输送至青海,人才队伍建设成效卓著、医疗服务能力大幅跃升、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改善、急救急诊能力显著增强,更多医疗帮扶成果惠及高原百姓。

资源下沉,医疗帮扶惠民生

6月6日,果洛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医师团队的远程指导下,完成一例高难度“左侧丘脑血肿定向微创穿刺抽吸+右侧侧脑室穿刺引流术”,并通过5G远程示教技术首次实现青南地区神经外科手术实时教学。此举不仅挽救了一位脑干出血、脑室铸型合并脑疝的极高危患者生命,还开创了高原神经外科技术培训新模式。

同饮一江水,沪果一家亲。自2010年起,上海市医疗援青干部人才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扎根果洛,在设施设备、人才培养、智力支援等方面倾囊相助,推动果洛州医疗卫生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切实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难题。

其中,上海“曼巴”全力打造的“两小时急危重症救治圈”,以州人民医院为核心,县级医院为分中心,乡镇卫生院为网点,构建起覆盖果洛6县38个乡镇的三级急救体系,为生命抢夺战按下“加速键”。

沪青协作不断深化。2018年3月,上海中医药大学“组团式”帮扶青海省中医院,通过资源下沉、基层义诊、科普宣传、科教创新等举措,推动高原中医事业高质量发展。

把优质的医疗资源送到基层百姓家门口,绝不是一句口号。山东省医疗对口支援海北藏族自治州深入践行大健康理念,构建闭环式支援新模式。实施从优生优育、预防保健、疾病诊疗、医疗保障到预后康复的全链条闭环式支援。采用“医疗+医技+管理”协同组团模式,对海北州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进行“托管式”支援,在多个领域实现零的突破,有力提升当地专科医疗水平。

15年全方位支援帮扶,如今,青海6州全部建成三级医院,这一里程碑式突破,标志着青海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质的飞跃。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以基层为重点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基层患者生命健康有了更坚实的保障。

科教融合,培育人才结硕果

医院落成了、科室建好了、医疗服务增强了,但援青干部的心愿远不止于此。携手深化医疗协作,共筑高原健康防线,人才帮扶是对口支援的关键。从“输血”到“造血”,援青医生接续努力,青海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升级。

匠心育才,江苏省累计派出一年以上的对口支援协作干部人才656人,培育海南藏族自治州医疗人才新力量。搭建好引才、育才平台,完善机制,切实做好传、帮、带,重点做好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结对师徒180对,将200余名业务骨干培养成科室“接班人”,着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本土医疗队伍。

天津市医疗对口支援黄南藏族自治州注重强化诊疗能力、人才培养、医院管理三项重点工作。援青医疗专家将业务培训融入日常临床诊疗,开展医务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工作。实施“青年英才”培养计划,对200余名基层卫生机构学员进行全脱产精准实训。以“派出去”模式,组织100余名卫生健康系统业务骨干赴天津进修学习,增进津青两地交流。采用“团队带团队”等方式强化重点科室建设与人才培养,增强本土医疗“造血”能力。

在提升科研能力方面,2023年,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与黄南州人民医院共建成立黄南滨海高原特色医学研究所,出版《高原病诊疗与防治》专著,进一步提升研究所的学术影响力、科研竞争力和重症救治效能。

15年来,各省市聚焦智力帮扶,精心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选派60余名领军人才担任青海省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和医疗机构领导职务,引入先进管理理念;6省市共派出约1046名医疗人才开展支援,通过“传帮带”模式,培养出约24649名技术骨干。同时,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多渠道加强人员培训,推动受援医院人才素质与学科建设双提升。

“来了就是青海人,一心干好青海事”“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一批批医疗援青干部赓续奋斗在广袤无垠的雪域高原,不断健全完善青海省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有效提升高原百姓卫生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获得感。面向未来,他们锚定“健康青海”目标,深化协同创新,在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中谱写新篇,推动青海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我省强化基层法院建设提升司法为... 审判质效连续14个季度向好我省强化基层法院建设提升司法为民实效  本报讯 记者黄岩报道 基层法院身处...
“洪城拍客”摄影作品展示丨游轮... 转自:南昌发布《游轮唱晚》作者:李欣暮色渐浓,赣江两岸华灯初上,游轮缓缓驶过,汽笛悠扬,似在浅吟低唱...
最高人民检察院:持续加强检察机... 党的作风关乎党的存亡、国家兴衰、民心向背。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党中央决定在全党...
报告解码近十年AI科研演进与产...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7月4日电 (记者赵竹青)7月3日,在北京举办的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上,...
省政协举行杭州暾澜投资管理有限... 省政协举行杭州暾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考察团座谈会庄国泰出席并讲话 每日甘肃网兰州7月4日讯(新甘肃·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