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1723:世界史的10扇窗》 陈正国 主编 东方出版中心
编者按:
当今世界,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我们不妨回望历史,从历史深处寻找现实问题的答案。18世纪的世界是这样的:中国清王朝正值鼎盛时期,日本江户幕府统治稳定,欧洲启蒙运动勃兴……它们的影响不限于一时一地,而是牵动着整个世界。那是全球化初始发展的时刻,也是各地文化汇聚、交融的时代。
《1723:世界史的10扇窗》是一部全球微观史之作,由10位历史学者共同创作,聚焦世界史上十余位独特而多彩的人物——中国的陆燿、日本的三浦梅园、法国的霍尔巴赫,以及英国的普莱斯、雷诺兹,其中几位在中文学界甚至鲜有被提及与研究。这些诞生于1723年的人们,生活于迥然相异的环境与文化脉络之中,却以不同形式共同参与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1723:世界史的10扇窗》一书,探讨了十余位于1723年出生的历史人物。他们中,有英国人、法国人,还有中国人、日本人与越南人。
这本书的起源应该出自陈正国先生多年研究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心得,亦即借一个历史的巧合——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三位重要人物皆生于1723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让后世尊为经济学之祖;亚当·弗格森书写《文明社会史论》,与大卫·休谟齐名,为18世纪思想史的重要人物;而约翰·威瑟斯庞移民美洲出任新泽西学院(后来的普林斯顿大学)第一任校长,于1773年支持美国英属殖民地独立,成为《美国独立宣言》签署者之一。
书中讲述的另外几位欧洲人都是18世纪文化领域的先驱:法国的霍尔巴赫男爵是启蒙运动代表作《百科全书》的编辑者狄德罗的挚友,他为《百科全书》撰写了一千多份条目;英国人威廉·钱伯斯是宫廷与花园设计师,曾经旅游中国,亲身走访中国的园林,在他的设计与写作中,圆明园的皇家格局亦影响了后来伦敦万国博览会展场的设计;雷诺兹是18世纪英国本土画派的开创人,他擅长的肖像画中有不少英国统治阶级的精英,亦包括了一幅中国人黄亚东的肖像,后者是较早出现在西洋美术中的中国人。
而几位亚洲人都是读书人。编刊《甘薯录》的陆燿为官山东运河道期间,曾编辑《山东运河备览》一书,他可以说是清中叶全盛时期的一名高官。这位以经世文章留名的官员与比他小一岁的纪昀年轻时为同窗,亦认识考证学的泰斗戴震(1724年生)。生于1723、1724年的三位中国读书人的世界观与治理知识,恰好让我们可以比较陈先生笔下苏格兰启蒙时代的“三雄”。盛平鼎世的清帝国,国力达全盛之峰。这个帝国内的汉族读书人,面对西方知识的冲击,已经备有一个平稳与完整的世界观。故此,中国知识人如戴震与陆燿只接受了西方知识的有限层面,与同时期日本的知识分子有强烈的分别。彼时的日本与中国同样是太平盛世,同样限制与外通商。可是,面对中、西文化冲击的日本读书人,可能拥有更弹性的世界观。江户时代出生的三浦梅园代表了日本开始大量接受西方知识的第一代。除了儒、佛经书,梅园亦阅读了耶稣会士的中文译著和西方医书。18世纪中叶的中国与日本,面对西方知识和世界观已显示了不同的反应。
值得一提的是,此书中一代人的世界观,反映的不单是同年代一辈人的生活经验,更重要的是在西欧与东亚这两个中心地域构成的空间条件下产生的意识形态。书中几位欧洲人生活在英、法、美,在北大西洋、西欧的地域中养成了他们的世界观。在他们生活的西方,不单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更体验了大时代的政治动荡: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彼时,在英国的文化圈兴起“中国热”:在宫廷、园林、瓷器、美术方面卷起了一阵中国风,如钱伯斯和雷诺兹的生平可见。这一阵中国风从欧洲大陆吹到英国,其发起者却是远在中国的耶稣会士。在他们的书信中,中国被标榜成文明第一大国。
当中国风吹越英伦海峡之际,在法国却兴起了反潮流。《百科全书》71818条目中有123条有关中国,其大部分出自狄德罗和霍尔巴赫男爵的手笔。狄德罗的中国知识主要来自耶稣会士的书籍,由于耶稣会于18世纪中后期在欧洲遭受的打击,造成了他对耶稣会中国知识的整体批评。当欧美走过了启蒙运动、美洲独立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大动荡时,盛清中国、德川日本和李氏朝鲜正享有一百多年的太平盛世。中国的人口于乾隆一朝急速直增,境内的小动荡,如陆燿经历过的山东王伦之乱,轻易平定。在清朝鼎世,代表西方文化冲击的传教士中文译著在帝国统治与儒家思想构成的世界观中,只占有边缘的地位。
西方传教士于明清之际著译的四百五十余种书籍,只有利玛窦的几种科学著作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收录,其影响力甚微。西方传教士在日本、朝鲜与越南绝迹,在中国,除了在地方有少数教士秘密传教,只有在北京仍然有欧洲神父在钦天监和宫廷服务。
曾经的中西文化交流先驱者——天主教传教士变成了历史潮流中的漂泊者。
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出使北京,请求两国建立邦交,开放通商大门。在京的传教士多接触英使,马戛尔尼的使团日记留载了他对各人的印象。马戛尔尼对法籍耶稣会士钱德明特别称赞,说他才德均超越其他在京的西洋人。只有一件事马戛尔尼不同意钱德明的看法,认为这位老先生对中国赞誉太夸张,也许是他久居中国之故。相反,马戛尔尼看到的是清朝的弱点:封闭自守,兵备落后,海防空虚。要是不幸中、英交战,马戛尔尼判断不出三个月,皇家海军便可以控制全中国海岸,预测了四十多年后的鸦片战局。
陈正国先生主编的这本书,让读者从东至西,从亚洲到欧洲,管窥18世纪的文化、思想与政治大潮流,确实为世界史一部佳作。
(作者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夏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