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何以中国》:“中国”的内涵从何而来
创始人
2025-07-05 00:03:31
0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何以中国》葛剑雄 广东人民出版社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众所周知,隋唐大一统前长期存在南北分裂的局面,南方是东晋、宋、齐、梁、陈,北方先是十六国,后是北魏,后又分裂成东魏、西魏,后来又演变成北齐、北周。大分裂时的南北大小政权,都把自己称为“中国”,而把对方称为伪政权,这给实现大一统后的隋唐史官出了不小的难题:何为“中国”?何为正统?面对史官的久论不决,唐太宗一锤定音:二史并修,北方政权修一部《北史》,南方政权修一部《南史》,双方都是“中国”,都是平等的。唐太宗的智慧不仅仅表现在雄才韬略,实现国家大一统治理,还在于他以独有的智慧,实现了“中国”历史内涵的拓展延续。

唐太宗的修史智慧为后来者所沿用,比如元朝采取《辽史》《宋史》《金史》三史并修,承认他们都是“中国”,都是正统,都可以修正史。问鼎中原的清朝,为了树立自身的正统性逻辑,宣称“明朝不是亡于大清,而是亡于流寇”,清军之所以入关,是为了“剿灭李自成政权”,明朝的灭亡归于“气数已尽,天之所厌”。清朝甚至一本正经为崇祯皇帝发丧、致哀、安葬。

此外,几乎所有朝代都会从历史的故纸堆中,寻找华夏传统文化作为法理和社会伦理的重要依据,以佐证自身治权的合法性。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葛剑雄甚至指出,“崖山之后无中国”一论并不准确,充其量只能说“崖山之后无宋朝”。

什么是“中国”,“中国”从何而来?古往今来又经历了什么?从上下五千年历史中,梳理“中国”概念的形成与形塑,一直是学者竞相探究剖析的课题。本书虽是葛剑雄的一部文集,但其多篇文集主题主要集中于“中国”二字跨越漫漫历史时空的精辟解读,其他几篇关于地方志或地理知识,看似与主题关系不大,但有如绿叶,彼此映衬组成“中国”历史文化的雄厚叙事。如果把朝代更迭比如历史的枝干,那么这些文章更像是绿叶,使得历史的演绎更加丰满、更加多彩。本书所辑文章,其行文风格既承接了葛剑雄一贯的严谨学术态度,又不见一些学术作品的佶屈聱牙,语言通俗易懂,逻辑平白通透,特别是就古代帝王对修史悬案的剖析尤为精彩。

“中国”二字最早的出处,源自1963年8月陕西省宝鸡县(现陈仓区)东北郊贾村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其底部铸有一篇122字的铭文,其中有“宅兹中国”一句。据考证,该青铜器铸造于周成王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后期,距今已有三千余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中国”两字。葛剑雄仔细考证后指出,夏、商、周时代的“中国”,内涵空间狭小,往往仅指一个小小的城郭。随着诸侯势力骤增,控制面积与日俱增,“中国”的外延随之水涨船高,及至秦代,即便是狭义的“中国”,亦相当于中原地区。

中国历史文明沿流域而生,早期文明的繁衍之地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受气候变化、战争等因素影响,黄河文明衰象乍现后,长江文明乘势而上。一条流域文明的崛起,往往意味人口的迁徙与繁衍。人口的迁徙拓展了原有生存空间,必然驱动文明的流动与交流。从中国历史地形看,西部山高路远,天干地贫,构成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这也意味外来文明很难破坏,因此,长期以来中原文明的主要威胁是北方的草原民族。

汉唐时代,虽然可见中国与西方交往的历史记录,但葛剑雄指出,“古代中国历史从来没有出现真正的开放,一直被认为最开放的唐朝,其实也是‘开而不放’”。葛剑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无论是汉代还是唐代,虽外族来者甚众,却基本不允许本国人出境。明朝虽有郑和下西洋,但这样的交往仍旧严格局限在极少数官派群体,其主旨也并不是在于真正推动中西方的商贸文化交往,而在于永乐皇帝希望营造万国来贺的盛景,为自己篡位而来的合法性提供更多旁证。另一个事实是,自郑和以后,明朝推行了极其严格的海禁政策。

葛剑雄指出,“古代中国历来是不重视对外经济交往、文化交流的,中国古代一直没有外交部,因为中国人的观念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国的政治中心就应该是天下的中心,没有世界观念的。”正是因为缺乏这样的世界观视角,所以乾隆皇帝对于马戛尔尼带来的上千件工业革命成果不屑一顾,称一句“奇技淫巧”便束之高阁。

导致这种单向度交往的原因众多。葛剑雄分析,首先,中国古代没有正常的外贸,只接受“朝贡”。朝贡满足了古代帝王对个人权力的想象,而对外国人而言,这种朝贡的利益回报极其丰厚,是一门不错的生意。其次,商人的地位低,商业不受重视。自古以来,从事商贸活动并不为社会待见。再次,陆上边疆地区控制严密,百姓不能出境。玄奘取经,选择的是偷渡。最后,经常实行海禁、“迁海”,民间对海外的贸易长期被禁。

“为什么西方人到海边就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而中国一流的学者到了海边就到了‘天涯海角’,感到穷途末路了呢?”葛剑雄指出,西方的海洋文化主要源自地中海。地中海周边都是人口稠密之地,无论是贸易还是交往,借船出海距离都不会太远,海洋具有明显的交通优势。而中国面朝太平洋,由于缺乏科学宇宙观和海洋知识,人们对海洋的探索极为有限。相较于可以种植农作物维持生计的陆地,古人眼中仅有“鱼盐之利”的海洋,显然缺乏生存优势。

古往今来,每个朝代都自诩“中国”正统,这一策略彰显帝王寻求统治正统性的变通之举。然而,今天的“中国”早非先秦时代的“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人口的迁徙早就大大拓展了地理外延。而中国历史朝代经多次更迭,原来的人口和文化,与周边多个民族出现交融。如北方的胡服、座椅习惯被推广,而经丝绸之路引进的粮食瓜果蔬菜等,已在中国生根落地。就是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生活词汇,也杂糅了西方词汇的音译。

今天我们谈论中国,谈论的不再是一个简单而又枯燥的地理词汇,而是多种民族文化交融的宏大叙事。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禾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坚定不... 本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石丹丹)6月30日至7月3日,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胡焯率调研视...
中铁建多地密集补仓 北京项目... 中经记者 吴静 卢志坤 北京报道今年4月底,央企中国铁建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建地产”)...
河南森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202... 证券代码:002358 证券简称:森源电气 公告编号:2025-019河南森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20...
最新或2023(历届)端午节手...  最新或2023(历届)端午节手抄报图片欣赏(7张)  端午节手抄报图图1  端午节手抄报图图2  ...
最新或2023(历届)端午节手...  端午节手抄报图1  端午节手抄报图2  端午节手抄报图3  端午节手抄报图4  端午节手抄报图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