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和欧盟建交50周年,新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即将举行。在此背景下,中欧近期开展的一系列高层互动引人瞩目。
日前,第十三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会见了欧盟主要领导人并访问德法两国。中方强调,中欧关系发展历程表明,双方关系的定位是伙伴而不是对手,合作是主基调和压舱石,并呼吁中欧携手为世界提供稀缺的确定性。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等人士表示,欧方愿同中方相互尊重、超越分歧、增进理解,筹备好新一次领导人会晤,发展更具建设性的欧中关系,为世界注入稳定信心和积极预期。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对《国际锐评》分析说,今年是中欧关系的特殊年份,双方合作有机遇也面临新挑战。中欧能够以机制性对话坦诚磋商,展现出双边关系的韧性,也表明有意愿有共识办好接下来的领导人会晤,力争达成重要成果。
过去半个世纪,中欧关系总体保持稳定发展。作为全面战略伙伴,双方建立了战略、经贸、数字、环境与气候、人文五大高级别对话和70多个对话机制。在经贸领域,双方年度贸易额从建交时的24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7858亿美元;相互投资存量从几乎为零增长到约2600亿美元;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10万列……这些都是中欧互利共赢的具体写照。
“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中欧关系这一定位,意味着交往合作不仅造福彼此,也有利于世界。中欧经济总量超过全球的1/3,贸易量超过全球的1/4,双方都坚持多边主义、支持自由贸易,在气候变化、人工智能重大议题上保持沟通协调。当前,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关税战与贸易战不断升温,中欧有责任也有能力携手捍卫公平正义、反对单边霸凌、抵制保护主义。正如中方所说:中欧坚持对话合作,阵营对立就难以形成;中欧选择开放共赢,经济全球化潮流就不会逆转;中欧携手践行多边主义,世界就乱不到哪儿去。
新形势下,中欧如何携手合作?可以从历史中找答案。双方一路走来,一条宝贵经验就是相互尊重。理性地看,中欧之间既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也没有地缘政治矛盾。中方始终视欧方为伙伴,无论欧洲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一直支持欧洲推进一体化进程。
但长期以来,欧盟内部围绕如何看待中国存在矛盾与摇摆心态。近年来,受内外部因素影响,欧盟一些领导人把中国定义为“对手”,主张对华合作“去风险”;欧洲一些人不时渲染“中国威胁论”,借台湾、香港等问题插手中国内政,并在人权、安全等议题上对中国横加指责。这样做,只会伤害中欧互信根基。这次访欧期间,中国外长强调,“当前欧洲面临各种挑战,但过去、现在、未来都不是来自中国”,“希望欧方真正树立客观理性对华认知,奉行更加积极务实对华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为中欧合作大局排除政治干扰和阻力。
从经贸层面看,当前中欧之间面临一些困难。去年,欧方发起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最近,欧方又禁止中国企业和产品参与其医疗器械公共采购。此外,面对美方贸易霸凌,欧方表现出“两面性”,一边称不会屈服于美方压力,一边又“迎合”美方遏华行动。针对欧方近期对中国稀土问题的炒作,中方这次明确回应,“稀土出口从来不是、也不应成为中欧之间的问题”。
事实上,对于解决中欧贸易分歧,中方态度是积极的、真诚的。今年以来,双方经贸团队围绕电动汽车、出口管制等问题持续开展磋商。中方的立场很明确,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泛安全化。同时,中方认为,中欧在经贸领域互补性很强,随着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双方务实合作空间非常广阔。据中国商务部统计,今年1月至3月,欧盟地区对华投资增长11.7%。不少欧企负责人认为,如果失去中国市场,就相当于失去了一块立足世界的重要“落脚地”。中国德国商会5月发布的报告显示,50%的企业计划未来两年增加在华投资。
“一个健康稳定的中欧关系,不仅成就彼此,而且照亮世界。”走过50年,以即将举行的新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为契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有望迎来新发展,更好地担当动荡世界中的“稳定之锚”。
(国际锐评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