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农观
进入7月份以后,猪价表现不俗,之前一度跌破14元/公斤大关,但现在转眼已经重回15元/公斤了。
虽然说猪价上涨对养殖户来说是好事,但是很多人也挺担心,因为根据之前的分析,六七月份生猪出栏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而需求呢,也没什么亮点可言,也就是说,生猪市场依然是一个供强而需弱的局面。
那么,猪价为啥却涨了呢?
这就不得不令人深思。
没有无缘无故的下跌,同样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上涨,虽然当前猪价持续拉涨,但我们认为,这种上涨的背后更多是来自于人为因素,而非市场自然因素。
换句话说,就是人为地将供应缩量了,造成了一种市场缺猪的假象。
我们都知道,前段时间官方引导各猪企降重出栏,为的就是给后续市场减轻压力,从而加快猪周期正常运行。
所以在6月份的时候,生猪出栏有所增加,猪价持续走弱。
另一方面,对二次育肥也有一定管控,目的也是为了减轻生猪市场的供应扭曲,所以也变相增加了生猪出栏压力。
直到猪价跌破14元/公斤大关后,受成本影响,养殖端开始缩量出栏。
换句话说,当前猪价上涨,主要是供应端缩量出栏的结果。
有人认为,7月的缩量是因为年初疫病影响,部分地区仔猪病情较严重,导致六七月对应的生猪出栏减少。
但我们认为,这波缩量人为操作的可能性更大。
当然主要是大猪企的缩量出栏。
经过几年的产能去化以后,中小猪企先后退出市场,生猪养殖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从2019年的50%,提升到了70%,这就意味着,大猪企的出栏压栏的操作会直接影响市场。
而月末月初,猪企往往有缩量出栏的操作,导致供应下降,猪价抬头。
再加上前段时间,国内大部分地区迎来降雨,使得生猪调运成本增加,跨区域流通效率下降,也进一步减缓了供应。
而随着猪价上涨,市场对于猪市的预期有所改观,虽然普遍认为今年猪价比较弱,但是7月份的连续上涨,给了市场不少底气,看涨预期增加不少。
而这时候猪企也乐于看见市场情绪上升,因为有利于仔猪销售以及二次育肥,所以自然也就继续控量出栏。
但是这种人为式地缩量能缩多久呢?
恐怕支撑不了太久,因为猪多是事实,而且虽然年初因疫病导致部分仔猪腰折,但自2月份以来,仔猪利润可观,因此今年仔猪出生率持续增高,远高于去年。
而年初仔猪对应的正是七八月份出栏,所以从仔猪增量来看,七八月的生猪出栏呈增加的趋势。
所以,猪多这事是板上钉钉,这么多的猪要么出栏,要么压栏,要么二次育肥晚些出栏,改变的只是出栏的节奏,而并非总量。
所以,生猪供应压力没变。
而需求端呢,当前是淡季不用说,唯一能预期的就是三季度末以及九十月的中秋国庆,但前面说过了,生猪供应量没有减少,很可能大家都看好这两个时间段,所以很可能导致压力后移,也就是说,现在如果过度上涨,很可能只是提前透支了未来的上涨空间,对猪市来说,这并不是好事。
而同样,在庞大的供应压力下,眼前的涨势恐怕也不能持续太久,猪价快速上涨后,养殖端也存在逢高出栏的操作,所以预计这波涨势很快就要按下暂停键了。
(转自:新农观)
Hehson合作大平台期货开户 安全快捷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