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政协报
近日,全国多地高温持续攀升,但仍有许多户外劳动者坚守岗位,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辛勤努力地工作。
记者梳理发现,近期多地积极部署夏季高温期间劳动者权益维护工作。在高温“烤”验下,户外劳动者还需要哪些切实关怀?如何为外卖小哥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高温权益“保驾护航”?就此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聚焦痛点、精准发力,为高温劳动权益保障建言献策。
烈日下的坚守
6月底的福建省福州市,正午的建筑工地上宛如蒸笼,滚烫的钢筋在烈日炙烤下泛着灼人的光,室内温度计的水银柱直逼36摄氏度。
阳光下,54岁的何川熟练地攀爬在脚手架上,手中的抹子在墙面上反复涂抹、压实。豆大的汗珠顺着他黝黑的脸颊不断滚落,浸透的衣领结出层层白色盐渍。
“工友们常说,做活路宁愿过冬也不愿度夏,每天刚开工,衣服就要打湿完。”何川说。
何川来自四川达州,今年是他在工地摸爬滚打的第36年,“家里幺儿还在读高中,还有老人要照顾,没有别的本事,只能多出力气。”
他的身旁放着一个3000毫升的超大水壶,趁着施工间隙,他拧开一支藿香正气水一饮而尽,又猛灌了几口凉水。到了午餐时间,他和工友们就着稀饭、咸菜匆匆对付,便回宿舍抓紧休息,“天热吃不下,能填饱肚子就行。”
为躲避酷暑,自5月下旬起,他们就调整成“早五晚九”的作息——趁着清晨凉意开工,正午最热时休息。但这天外墙抹灰工程要赶工期,即便烈日当空,何川也只能早早回到工地,咬牙加班。
“最近陆续有工友被热得受不了,离开了工地。”何川说。但更多人依然坚守,“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是“何川”们的真实写照。
“我们不怕苦也不怕累,出来干不就是为了讨生活吗,多做一天就多拿一天的钱。”何川说。
问及高温津贴,何川苦笑着摇摇头,“干了30多年,拿到的时候少。我们工期短的话,总得换地方,工资也是按日结算,没得办法。”不过他也提到,现在工地基本都会提供藿香正气水、绿豆汤等消暑物品。
“去年在一个工地干得久,5月到9月每天能多领10多块钱津贴。”说到这,他露出憨厚的笑容。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各地各行业高温津贴落实情况参差不齐。部分户外劳动者甚至不知道自己有哪些高温权益。北京街头一位环卫工人告诉记者,“公司每年都宣传高温津贴,但具体发多少、啥时候发,我们都不清楚。”
作为劳动者的“娘家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社会联络部原部长杨军日长期关注高温劳动保障议题。据他介绍,我国早在1960年就出台了防暑降温措施。2012年,中华全国总工会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在35℃以上高温天气露天作业,或无法将室内温度降至33℃以下时,用人单位必须发放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
“高温津贴是最基本的劳动权益。”杨军日表示,要确保政策落地,需多部门协同合作,从物资保障、设备升级到工时制度优化等多方面发力,切实保障户外工作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凉方”亟待创新
夏至刚过,在北京跑了多年外卖的陈子恒发现,高温时段配送订单时,平台发放的高温关怀金又“如约而至”。
“去年就有这笔钱,挺贴心的,中午单子多,收入也能增加一些。”在外卖站点站长的帮助下,他和同事还以1分钱的价格在平台兑换了夏日清凉包,里面包含冰袖、防晒面罩、冰感坐垫等实用物资。“平台还免费提供了夏季配送保险,涵盖门诊和住院理赔,让大家多了一份安心保障。”陈子恒说。
来自广州的外卖员唐启贯也收到好消息:平台通知显示,7、8、9三个月,只要月出勤满22天,就能获得300元补贴,未达全勤也可按实际出勤天数折算。
然而,记者随机采访多名快递员、外卖员和网约车司机后也发现,这样的好消息并非人人都有,不少人表示,从未收到过高温津贴。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高温津贴保障仍存在明显短板。”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政协副主席蒙晓灵在调研中发现,外卖平台与骑手之间模糊的劳动关系界定,成为高温权益保障的主要障碍。
“部分平台将外卖员定义为‘合作伙伴’而非正式员工,以此规避保障责任。同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普遍面临工作时间长、强度大的问题,难以获得充足的休息和有效的防暑降温条件。”蒙晓灵说。
在她看来,保障户外劳动者的高温权益,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补偿,更是对其职业价值的尊重。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用工模式日益多元化的当下,若仍将高温津贴的保障范围局限于传统劳动关系框架内,势必导致大量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被排除在外。”蒙晓灵认为,只有推动“高温津贴”更加普适化,才能真正实现对全体高温作业劳动者的权益覆盖。
对此她建议,首先应明确界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平台企业的劳动关系属性,将其纳入劳动法律法规的保护范畴。其次,需建立符合新就业形态特点的高温权益保障机制,包括制定针对性的高温津贴标准、规范工时与休息制度等。此外,平台企业必须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防暑物资和休息场所。
“除了完善法律制度和厘清责任边界,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有许多改进空间。”杨军日补充道。
他提出,应建立健全高温天气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当气温达到特定阈值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根据预警级别灵活调整工作安排,必要时暂停户外作业。
“同时,要加强对高温作业劳动者的健康监测,定期组织职业健康体检,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高温引发的健康问题。”杨军日呼吁说:“在新业态蓬勃发展的今天,唯有不断创新‘防暑凉方’,构建更完善的权益保障体系,才能让奔波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劳动者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安心无忧地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为劳动者撑起“遮阳伞”
近日,河北唐山保洁员颜某因高温津贴诉求与原公司的劳动争议案,引发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安徽省委会副主委周世虹的关注。
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驳回公司上诉,维持原判,明确认定颜某符合高温津贴领取条件,责令公司支付高温津贴共计1392元。
“这起判决为同类劳动纠纷提供了重要裁判参考。”周世虹表示,“用人单位必须依法落实高温津贴等劳动保护措施,切实保障高温作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他在调研中发现,尽管各地已出台高温劳动保护政策,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诸多难点。“比如,部分企业对劳动保护重视不足,防暑降温措施流于形式,甚至出现克扣津贴的现象。一些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因经营成本压力,也会在高温防护投入上‘打折扣’。”周世虹说。
他建议,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细化企业在高温劳动保护中的责任义务,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强化劳动监察机制,通过常态化监督检查确保政策落地。
周世虹在调研中还发现,“许多劳动者对高温政策知之甚少,即便权益受损也不知如何维权。”他建议,通过法律讲座、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普及高温劳动保护知识,提升劳动者维权意识。
“劳动者维权时需自行举证工作环境温度及高温作业时长,高昂的维权成本让不少人望而却步。为了几百元的高温津贴,很多人只能无奈放弃维权。”杨军日呼吁,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主动监察执法,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通过提高企业违规成本等,从源头上遏制侵权行为。
“暑气蒸腾处,民生关切时。保障高温下户外劳动者的权益,既是对个体辛劳的尊重,更是丈量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尺。”蒙晓灵在采访中动情地说,每一滴挥洒在烈日下的汗水,都凝聚着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份高温中的坚守,都值得全社会致以敬意。
“唯有以完善法律制度筑牢根基,以强化监管效能织密防线,以提升维权意识激活内生动力,多方协同、精准施策,才能为城市建设者们撑起坚实可靠的‘遮阳伞’,让他们在酷暑中感受到制度的温度与社会的关怀。”蒙晓灵说。
记者:郭帅
文字编辑:郭帅
新媒体编辑:洪琳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