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秒一杯,咖啡师的效率困局
创始人
2025-07-04 19:31:41
0

来源:@经济观察报微博

大学生暑期训练营 

于一鸣、王雅竹、李文毅、闫佳琦、苏凝、任君鎣 / 文 早上七点半,小吴推开咖啡店的玻璃门,咖啡豆的焦香扑面而来。他熟练地抖开深色围裙,套上并系紧,动作像被设定好的程序——尽管营业时间是八点,但擦净每一张桌子、备齐小山般的物料、调试好每一台机器的参数等工作使他不得不每日提早到岗。

小吴所在的咖啡店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大学城附近的商场内,是一家门店数量位居全国第一阵营的连锁咖啡店。小吴在这家咖啡店已工作三年,投身咖啡行业也已六年。

小吴的咖啡店打工生涯从兼职工做起,工资按小时计算。成为全职店员后,他的工资就与门店单量挂钩,单量越高,底薪工资就越高,再加上提成,构成最终收入。他也见证了所在公司快速发展,仅2024年,他所在的咖啡品牌多开了7000多家门店。

但是公司规模和订单量的增长没有让小吴感到切实高兴,因为在严格的工作效率设定之下,完成工作的难度反而加大。在数字化管理模式所设定出来的最具效率的工作框架里,小吴却被困在了以秒衡量的考核标准和“咖啡机按键器”的人设中。

30秒一杯的考验

八点刚到,小吴准备好所有材料,开始接单。

早上八点半左右是一天中第一个订单高峰时段,接单系统提示音频率从“叮咚”很快变成急促的“叮叮叮叮”,15分钟内涌进23单,其中17单是生椰拿铁。

把装好椰浆和冰块的咖啡杯放在咖啡萃取机下,小吴就立刻走到贴标签机前选择“少冰三分糖”。在点单提示音此起彼伏中,小吴刚把第12杯生椰拿铁推向前台,手还没来得及收回,就有顾客来询问葡萄轻咖的制作进度。这杯葡萄轻咖过了小程序上显示的预计制作完成时间,这让小吴和顾客都很着急。

进单的高峰期,店铺一个小时内会接到上百个订单。经常有顾客问小吴,“我的可以先做吗?”小吴只能摇头,因为多说一句都是在浪费制作饮品的时间。咖啡店里咖啡机蒸汽声、客人的脚步摩擦声、催促声交织在一起,他盯着贴标机上跳动的倒计时——离“及时率达标线”只剩8分钟。

所谓及时率,是连锁咖啡店的一项重要KPI(关键绩效)指标,它像一条动态警戒线,是衡量门店从顾客下单到完成制作并交付饮品速度的核心指标,简单来说就是“能不能按时出餐”。

系统设定里,一杯饮品从用户下订单到制作完成,需要2分钟时间,小吴按照3年的工作经验计算,要想在2分钟内走完出品一杯的所有流程,留给咖啡师的制作时间只有30秒钟。如果在某一杯上耽误了,订单量就会顺延积压,订单积压得多了,及时率就很有可能达不到达标线,咖啡师的工资就会受到影响。

如果说及时率是对“量”的要求,那“标准化”则是对“质”的要求。标准化是指在产品制作、服务流程、门店运营等各个环节中,都依照一套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严格执行,体现在产品制作方面就包括用料按标准、步骤依规范等方面。

公司对于咖啡师的要求是,既要达到标准化操作,也要完成及时率指标。

在这些标准下咖啡师们化身为一台精密运转的“咖啡机按键器”。在小吴看来,公司会如此精确地设定时间与行业的“卷”有关——不论是咖啡还是新茶饮,不仅要“卷”产品、“卷”规模,也要“卷”速度,用极致的时效满足用户的即时需求,这样才能在存量市场更好地生存。

工作整8个小时后同事来换班,小吴这才拖着沉重的脚步挪向角落,掏出背包里那个早已被压扁的塑料袋。里面是他本该在清晨享用的早餐:一个三明治,芝士片和生菜已凝成一团冷腻的块。

小吴边咀嚼着三明治边说:“你可以把我们看作机器人,有思想的机器人。”公司规定小吴所在的店铺营业时间为从10点到21点,而他需要提前30分钟到店整理卫生,或闭店后再花1小时左右的时间整理好物料和店铺再离开。让小吴懊恼的是,系统只给他设定了工作时长和时效,却没有把这些额外的工作计算在内。

AI算定的工作

小吴的工作量不仅被点单程序所记录着,头顶上的一双“眼睛”也盯得越来越紧。

以前头顶上这些360度无死角,24小时持续在线的“电子眼睛”只负责记录清洁是否达标、员工是否恪守“每5分钟必须清洁一次手和台面”的规章、服务态度是否“热情洋溢”等。但近来这些“眼睛”被赋予了更强大的功能:精确记录每一杯饮品的制作时长,派单系统也接入了AI大脑。

小吴说,现在公司统一采用AI排班系统,根据门店单量自动生成工时表,公司只给出总工时,具体如何分配由店长决定。

在该体系下,店长排班看个人能力和熟练度,成熟度更高的员工排班也会更多。系统会根据门店单量来计算工时,预设下周单量后排算工时。例如这周五会有下周的AI预测班表,店长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手动更改,改动范畴也仅限于门店个人上班时间,总工时由AI系统算定,不能改动。

AI系统只关注“有效工时”——即制作饮品的时间,但备料、清洁、盘库等必要工作成了隐形劳动。AI系统更不会注意到员工的情绪。

小吴所在的连锁咖啡店,有些门店采用“1个全职+N个兼职”的模式,全职员工需承担早晚班的核心时段,兼职人员则出现在非高峰时段。此外,全职员工需要承担培训、排班、核销等额外工作。

新品的推出也非常令员工头疼。例如,咖啡师们计算过,在原本的标准化体系中,拿铁必须在30秒内完成,新品葡萄轻咖柠檬茶规定不能超过40秒,系统也不会给出足够的时间来“练手”。

员工们把更少的人员安排、更灵活的用工模式归因为公司的成本管理,尤其是行业内掀起以“9.9元一杯”为标签的低价旋风后,利润的压力被转嫁每个门店的成本管理上。

为控制成本,有些门店开始缩减员工数量,降低员工基本工资,同时对制作效率提出更高要求——标准化流程中的单杯操作时间被进一步压缩,员工需在更短时间内完成从萃取到出品的全流程,以应对低价策略下激增的订单量。

小吴说,他所在的门店以前会在高峰期安排五个咖啡师,现在只剩三人,人力不足也导致分配到个人上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大幅增加。

他也曾向上级反映过人手不足和系统规定的出品时效不合理的问题,但得到的回复都是“按标准执行”。

流水线上的咖啡师

小吴所在的连锁咖啡店近些年也成立了专门的视频监控部,有了专职的工作人员在线上通过监控检查员工操作是否规范,以此来给员工工作进行评级,判断员工工作是否及格。

据悉,其公司实行月度评级管理制度,评级体系中明确列示扣分项,依据综合评定结果划分A+、A、B、C等评级等次。评级基准分为80分,若评分低于一定程度,将按比例扣除相应绩效奖金,扣分达到规定阈值时,该考核周期的全额绩效奖金将予以扣除,直接影响月度薪资水平。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若涉及投诉,严重的会面临降级、罚款、开除等不同程度的处罚。

在另一家连锁咖啡店工作的小张也比较焦虑,他说,咖啡店严苛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并没有精进他的业务能力。

小张所在的连锁咖啡店亦是国内头部连锁咖啡品牌,他在这里已工作两年。他把自己的工作形容为“在玩一个昂贵的咖啡制作玩具”,不需要思考,只用按标准进行。公司在咖啡师上岗前提供的培训仅需1天至3天,内容主要是记忆配方和操作流程。即便是店长级别的员工,在其他精品咖啡馆的招聘者眼中,其经验值也大打折扣。

小张坐在橱窗边的吧台上,指着店里巨大的品牌标识说:“它把行业工资拉高了,但也把我的职业前景碾碎了。”这个看似矛盾的结论,正是当下咖啡师面临的真实困境。连锁咖啡店讲究效率,用全自动化和标准化追求极致效率。

据咖啡沙龙发布的《2023年度咖啡普查》显示,38.96%的咖啡师在当前咖啡馆工作不到一年,40.09%的咖啡师在当前咖啡馆工作一到两年。另外,据全国咖啡协会研究,小咖啡馆的平均员工留存率为65%,而大型连锁店的留存率为55%

咖啡店快要打烊,灯光和监控也快要熄灭了,小张聊起之前在某餐饮店里工作的经历。在那里,他的工资是按天算、按月算的,那里有上厕所和休息的时间,与自己相伴的也不只是一直盯着人的,没有温度和情感的监控镜头,忙的时候会有工作伙伴分摊活儿,闲的时候也可以和伙伴坐下来聊聊。

矛盾的是,小张暂时不想放弃这份工作。尽管并不喜欢当前的工作环境,但多年来单一的工作内容使他未能积累不可替代的专业技能,再加上当下求职市场竞争加剧,难以寻觅合适的岗位,他只能选择继续留在这里。

(本文作者系北京工商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李强会见希腊副总理哈齐达基斯 当地时间7月4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希腊罗德岛会见希腊副总理哈齐达基斯。李强表示,2023年11月...
朝鲜强烈谴责美国鼓吹朝鲜“网络... 新华社平壤7月4日电(记者王超 冯亚松)据朝中社4日报道,针对美国司法当局近期以“涉嫌网络犯罪”为...
防范私域直播间老年人药品保健食...   本报讯(记者 丁莹 实习记者 徐雅臣)近期,市场监管总局在全国部署开展老年人药品、保健食品虚假宣...
世界三大顶级赛事 环法自行车赛:作为欧洲影响最广、规模最大、比赛水平最高的自行车赛事,环法赛的冠军有赛段冠军和总冠军,...
行风建设不歇脚 □ 本报记者 秦海峰  记者从山西省运城市市场监管局获悉,今年以来,该局紧扣行风建设“巩固提升年”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