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古堆村,真美!”
——俄罗斯主流媒体记者团定西元古堆村参访纪实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刘佳丽 魏 姣 张官杰 章文斌
“致富是每个国家的梦想,脱贫也是每个国家的努力方向,”当《俄罗斯报》南部地区分社社长弗拉基米尔咬下一口刚出炉的烤洋芋时,焦香四溢的定西味道瞬间征服了味蕾。他放下手中的土豆,由衷赞叹,“我们在定西看到了丰富而成功的经验!”
7月1日,海拔2440米的渭源县元古堆村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俄罗斯主流媒体记者访华团,他们穿行于整洁的村道与现代化的产业基地之间,实地探访中国西部乡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生动实践和振兴密码。
在工作人员的讲解和带领下,记者团第一站走进了甘肃药业集团陇神中药材有限公司。“我们通过发展万亩级大宗药材GAP种植基地、中药饮片生产及大健康产品研发,逐步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产品研发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在企业负责人李开银的介绍中大家来到了企业研发实验室。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无菌操作台前专注工作,培养皿中的中药材幼苗舒展着嫩绿的叶片。弗拉基米尔社长看着正在培育的抗病害黄芪种苗感叹:“这些科技种苗,正是乡村致富的密码!对我们的乡村发展有很好的借鉴经验。”
随后,记者团一行来到了当地的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基地,日光温室中,绿意盎然,现代化栽培技术让记者团成员们啧啧称奇。全俄国家广播电视公司布里亚特共和国分社的记者维亚切斯拉夫俯身拍摄栽培槽,难掩激动:“我是第一次来元古堆村,非常惊讶,村子把科技和产业结合得如此紧密!”他半开玩笑地说,“我这个农业爱好者都想留下来在这儿种马铃薯。”据工作人员介绍,这片“科技田”,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每年为村集体带来了57.6万粒优质种薯。
参观结束后,记者团成员们围坐在乡村汇客厅内品尝了定西宽粉、烤洋芋、沙棘汁等定西地道美食。全俄国家广播电视公司的奥赛娃轻啜一口沙棘汁,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定西宽粉、马铃薯很美味,特别是沙棘汁的味道很让我震惊,让我想到了家乡。”这份跨越万里的味觉共鸣,让席间的气氛更加温暖。窗外,VK社交平台的记者尤利娅正举着手机,对着白墙黛瓦的特色民宿拍个不停,她赞叹道:“这里真时尚,设施便捷舒适,真想带朋友来度假!”
在村文化广场上,元古堆村党总支书记、全国人大代表董建新成了俄罗斯媒体镜头的焦点。面对镜头,他热情地向远道而来的客人解读了村庄名字的新寓意:“‘元’是摆脱贫困迈入新时代的新起点;‘古’是我们传承创新探索特色发展之路;‘堆’是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堆筑起的幸福生活。”董建新还深情回顾了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元古堆村与乡亲们一起过小年,并谆谆嘱托“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难忘时刻,紧接着报出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如今村民收入从1465元跃升至18860元,增长近12倍!村集体经济更是实现了从零到120万元的飞跃!”俄罗斯记者们认真听着,频频点头,快速记录着这些鲜活的数据。
村文化广场的另一边,面对我们的镜头,俄罗斯记者团成员争相分享见闻与感受。“我回国之后会把这里面看到所见所感写成报道,让我们俄罗斯读者更多地了解中国脱贫攻坚的经验。”弗拉基米尔郑重表示。另一位记者指着马铃薯基地补充:“定西用科技培育优种土豆实现振兴——这是值得学习的智慧!”
“元古堆村,真美!”当参访行程接近尾声,来自《俄罗斯报》、塔斯社、VK社交平台多家媒体的记者们,汇聚在镌刻着“元古堆村”的村名牌前,用不同口音的中文齐声赞叹。快门声此起彼伏,镜头定格下这群国际观察者由衷的笑脸与他们身后如画卷般的村庄。此刻,实验室里的种苗正在静夜中生长,温室里的薯苗舒展着新叶,这个名为“元古堆”的村落,正以科技为笔,以乡愁为墨,在黄土高原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责任编辑:樊醒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