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 陈秋吉 文/图
7月2日上午9点,巴中市巴州区平梁镇凤谷村,村民马仕国在自家厨房忙活,给前来帮忙插秧的邻居们做早饭。
在马仕国的自建房里,黄色的天然气管道已接通到厨房,随着燃气灶阀门的扭动,蓝色的火苗蹿出,他将铁锅架上,从水缸里舀出几瓢水,再放入几颗鸡蛋。
“方便!”通气后,这是马仕国最大的感受,“以前一有空就要上山捡柴,一天来回跑十几趟,背五六百斤柴回来,够用个十来天,体力消耗大,还有安全隐患。”
马仕国面临的问题不是个例,同村的村民文任贵,同样曾为此发愁,“我们村的常住人口平均年龄在65岁左右,砍柴背柴这样的体力活,确实没办法,大家都希望能够早日用上天然气。”
“根据前期收集整理诉求,了解到该村共有230余户分散居住的村民有安装天然气的需要。”平梁镇党委宣传委员、副镇长高彩霞解释,在首期“社情民意联系日”上,村民代表提出了该诉求。
很快,诉求就有了回应。
“了解后,我们将诉求‘派单’至区住房城乡建设局。” 巴州区委社会工作部协会商会股负责人谢云清介绍,随即成立了工作专班对接,现场勘测并协商方案。不到三个月,全村6个社的天然气主管道全部接通。
马仕国家改造后的天然气表。“安逸!现在做饭、洗澡都节约了不少时间,也省去了上山背柴的麻烦。”临近中午,凤谷村村民马德华正用燃气灶煮着午饭,脸上漾着笑意。
凤谷村村民马德华正通过燃气灶煮午饭。这是巴中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生动缩影,通过积极践行“四下基层”,始终突出开门教育,将化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提升学习教育成效的重要抓手,探索建立了“社情民意联系日”制度。
“我们把每月的第二个星期五固定为联系日,实行‘群众出题,政府接单答题’的模式。”巴中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王佑文介绍,联系日当天,市县两级“四大班子”成员、法检两长领导干部要分别下沉到联系镇(街道),收集倾听群众呼声,推动问题矛盾前端化解。“不能当场回复的诉求,需统计在册,5个工作日内答复群众。”
值得注意的是,带回来的诉求和建议需坚持“首办负责制”,由市、县两级社会工作部转办交办,下沉干部全面负责联系镇(街道)群众反映的事项,原则上1个月内处办完成。
“社情民意联系日”现场。(受访单位供图)“收集了就要办,哪怕有的事一时难办成,也要和群众讲清楚、说明白。”王佑文告诉记者,“社情民意联系日”制度开展以来,已先后解决办结城市公交线路优化、产业园区道路修缮、农村饮用水安全等建议和问题诉求。
同时,依托该制度,巴中不断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提升服务效能,人民群众也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满足感。截至目前,已累计收集建议和问题诉求3261条,办结2726条(其中现场化解755条,后续办结1971条),办结率达8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