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假设我们的员工现在享受到企业年金,之后工作变动离开了上海,还能不能继续享受”“如果员工两年后离职了,之前交的金额能不能带走”……
最近,“企业年金”成了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内企业人才讨论的高频词。在市、区人社部门指导下,7月4日,2025上海首个园区人才年金计划在宝山区顾村镇上海机器人产业园落地。这是本市在去年片区年金模式基础上的创新推广,系全市产业园区层面率先落地的人才年金项目。
为企业减少隐形成本
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在我国“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企业年金属于“第二支柱”,由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建立,主要发挥补充作用,已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过去几年主要是埋头苦干,没太多了解这方面的政策,现在企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对高级研发工程师、技术组长等核心人才的稳定性特别看重。我们也愿意通过企业年金进一步留住他们。”一位机器人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
发挥企业年金对园区企业在稳定队伍、引才留才的激励作用,调动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也是顾村镇大力推动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建立企业高层次人才年金计划的初衷。
顾村镇经发办主任奚晓灵表示,园区获批人才年金示范园区后,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随之提升。“一方面能以更优厚的职工养老待遇吸引行业内人才加入,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幸福感。”他还提到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核心人才不再流失,实际上减少了企业频繁招聘、培训新员工方面的隐性成本。
先行建立,再扩大覆盖
分析人士指出,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意愿不强,主要因为财务成本压力较大。中小企业大多处于资金积累的成长期,依法缴纳了国家强制性的社保之后,很难再有额外的财力和精力发展企业年金。
为助推园区人才年金计划获批,顾村镇前期对园区重点企业进行全面摸底,详细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员工结构、薪酬福利体系以及对企业年金的认知程度和实际需求,把握企业在年金缴费比例、投资运营等方面的关注点与顾虑。结合产业人才需求特点,充分考虑企业规模差异与人才结构特点,制定人才年金计划。
现场,5家企业进行了企业年金计划意向签约。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园区人才年金计划核心在于对暂不具备为全员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可为符合其发展战略需求的“核心人才”先行建立,等企业发展和条件成熟了,再结合实际发展,逐步将企业年金扩大覆盖至全员。眼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先行加入计划的员工,并自定义企业缴费标准,缴费金额最高不超过员工工资总额的8%。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11家获得企业年金基金法人受托机构资格的机构之一。工商银行宝山支行工作人员介绍,银行承担了受托管理职能,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综合金融能力进行合规运作,实现年金基金的业绩稳健,风险分散。
园区向市人社完成备案后,参加的企业只需要向园区提交申请并审核通过即可,无须再逐一备案,而且之后的缴纳流程也不用再跑腿。银行建账后,线上申请并定期汇款即可。
把企业人才的事放在心上
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推动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顾村镇近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制定《顾村镇人才发展专项政策》《顾村镇高层次人才樱花服务卡(金卡)实施办法》,以“安心、安商、安居”为抓手,切实做好产业人才工作,为顾村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助力;升级上海机器人产业园、科创一号湾人才驿站,为人才提供交流与休憩空间。
推动高层次人才落户事宜,建立企业库与人才库,定期开展跟踪回访,指导材料准备工作。今年以来,为空气化工、东方泵业各解决了一名员工落户问题,让人才安心在园区创新创业。
当前,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已集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上下游全产业链企业近千家,重点落地企业约300家,上市、挂牌企业8家,规模以上企业58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其中,涉及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上下游全产业链的重点企业占比超过80%,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共生”的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和应用生态圈。
原标题:《2025上海首个园区人才年金计划落地,企业:引才留才有了新抓手》
栏目主编:周楠 题图来源:蒋迪雯 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