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社】
3月28日,在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工人在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马达加斯加工厂车间进行缝合作业。新华社记者 李亚辉 摄 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4日电 题:坚持本土化:中国企业在非拓展发展新纽带
新华社记者程迪、赵泽辉
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的工业园区,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的厂区内机器轰鸣,当地工人熟练地操作着各类设备,来自中国内蒙古的优质羊绒纱线在这里被编织成精美衣片。
在摩洛哥丹吉尔科技城,森麒麟轮胎(摩洛哥)有限公司于2023年10月入驻后,仅用11个月就建成了一座现代化轮胎智造工厂,为当地创造了大量技术性就业岗位。
在赞比亚,赞特斯电气有限公司2022年入驻赞比亚江西经济合作区,建立了赞比亚本土第一条变压器生产线,使当地变压器采购成本下降40%,维修响应时间从两周缩短至48小时。
中国企业正在非洲大陆书写着一个个合作共赢的故事。随着中非经贸合作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产业投资、技术转移和人才培养,为非洲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注入新动力。
这些案例的背后,体现的是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的共同特点:坚持本土化发展战略。
3月28日,在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的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马达加斯加工厂,一名中方人员为当地工人进行技术指导。新华社记者 李亚辉 摄 以鹿王羊绒为例,目前公司在马达加斯加建成5座现代化工厂,总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年产能达200万件各类羊绒制品。更重要的是,公司实现了从初期150多名中方员工、不足1000名当地员工,到如今仅31名中方技术管理人员、3200多名当地员工的转变,当地员工占比超过99%。
人才培养是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的另一个重要特色。2006年入厂的马达加斯加鹿王有限公司生产助理拉都见证了企业的发展历程。他从电脑横机挡车工做起,五年后升任班长,七年后成为生产助理,负责跟踪生产安排以及人员管理。
“在鹿王公司工作让我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为子女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他说,“我不仅在这里找到了职业发展的平台,也有机会将自己掌握的技能传授给马达加斯加的同事们。”
马达加斯加鹿王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永海说:“我们培养的技术工人不仅成为企业骨干,更遍布当地纺织企业,在许多同类型企业中担任关键技术和管理岗位。”
中国企业投资不仅带来就业机会,也带来了社会责任的担当。今年,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鹿王羊绒在马达加斯加合作设立“中文工坊”。项目以“中文+职业技能”培训为特色,在工厂教室内,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们会开设“双语技术课”,用中法双语讲解设备原理,既传授技术,也架起语言桥梁,已培养了共120多名能使用基础中文交流的员工。
在今年6月举办的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上,中国与非洲多国签署10个涵盖职教合作备忘录、产业学院共建、海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协议,推动中非职业教育合作与经贸发展的深度融合。
在马达加斯加鹿王有限公司工作20年的副总经理陈慧然对文化交流深有感触。她从翻译工作起步,2005年进入领导层,目前负责行政和人力资源工作。
“在鹿王公司工作期间,我深度体验了中国文化,对中国传统习俗和职场礼仪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这种跨文化环境让我学会了以集体利益和团队合作为导向的工作理念。”陈慧然说,“我经常参与各种中国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品尝丰富的中国美食,这些经历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我坚信,通过这样的交流合作,中国和马达加斯加两国人民必将实现共同发展与进步。”
2024年中非贸易额达到2956亿美元,同比增长4.8%,连续第4年创历史新高。从解决就业到社区共建,从技术转移到文化交流,中国企业的非洲足迹早已超越单纯的生产合作,织就了中非民相亲、心相通的温暖纽带。
“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为非洲经济发展注入更多中国力量,织就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总裁郑海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