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的戴欣佚老师格外忙碌,她带着学生团队终于完成了对金陵琴派的数字化记录工作,让流传千年的清音在当代焕发新生。数字化记录也是人文学院借助专业优势,针对南京本地文化遗产开展的一项特色保护工作。
南京的金陵琴派源自明代皇家乐宫,明末衰落,清初兴盛,发展历程跌宕起伏。由于古琴教学的复杂性、音乐市场的流行化等原因,年轻人学习古琴艺术的兴趣越来越少,对古琴艺术的当代保护十分必要。在历时3年的过程中,人文学院师生团队累计搜集到533件纸质文献、258件音像出版物与电子文献、433件实物文献,涵盖琴谱、琴论、老照片等珍贵资料,同时聚焦“活态传承”,深入金陵古琴馆、传承人工作室及社区教学点,采访代表性传承群体和专家等,形成了约19万字的口述史料,并录制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桂世民演奏的《平沙落雁》《阳关三叠》等12首经典琴曲。此外,团队还以影像记录传承人教学、雅集、创作等7小时实践场景,构建起立体化的传承档案库。
除了金陵琴派,人文学院还对南京云锦、骆山大龙等文化遗产开展了系统的数字化记录工作。南京云锦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位列中国四大名锦之首,但从事云锦织造行业的传承人正渐渐老去,开展相应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刻不容缓。人文学院杜小钰老师负责的数字化记录项目主要围绕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郭俊开展,团队先后拍摄了关于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的口述片、实践片、传承教学片和综述片,全方位展现了南京云锦文化的独特魅力。杜小钰还曾参与骆山大龙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木海的数字化记录工作,用了18个月的时间收集文献资料,开展口述史访谈,并完成了相关影像的拍摄剪辑,为传承骆山大龙提供了丰富的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
古典文献(古籍修复)是人文学院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专业,在2004年以“历史文献保护”的名称创办,又在2007年顺利升级为国内第一个古籍修复专业。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技艺高超、甘坐“冷板凳”的古籍“守护人”。该专业葛怀东老师介绍,学校和南京图书馆联合打造了古籍编目、版本鉴定、古籍数字化等方面的特色专业基地,聘请南京图书馆、南京博物院的专家传授修复与装裱技能,并组织师生积极参与到南京的遗产保护项目中去。
南京城墙是中国现存最长、规模最大的城市城墙,城墙上数以亿计的城砖像是历史的使者,而砖上的铭文则是一座露天的珍贵史料库。近年来,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开展了“颗粒归仓,守护城墙”行动,回收保护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城砖。人文学院和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合作“南京城墙库房砖文信息采集”项目,师生们从上万块城砖中清理出带有砖文的,进行拍照编号,记录砖文完整程度,并用专业所学对砖文拓印留存,为“颗粒归仓,守护城墙”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城砖拓片和测量数据。基于这一项目成果,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萌生出为“平民”城砖“立传”的创意,与江苏凤凰出版社整理出版了《城铭流韵:南京城墙库藏精品砖文图录》一书,向社会展示南京城墙库房城砖的文化遗产价值。
教师的专业项目为南京遗产保护提供了强劲助力,对学生的情怀培养则为南京遗产保护播下了“坐见天地绿”的种子。人文学院院长张维亚教授介绍说:“人文学院致力于非遗保护传承及活化利用,深入挖掘非遗的背后故事,从不同视角展现非遗活力、传播非遗之美,为推动非遗融于现代生产生活而作出积极贡献。”人文学院注重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南京文化的独特魅力,定期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师生在体验南京非遗技艺、品味金陵非遗美食、欣赏中华传统服饰中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举办“南京文化遗产大讲堂”系列讲座,邀请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赵彦国等专家学者讲解江苏丰富的非遗资源和非遗保护工作体系。开展“跟着古籍游南京”的活动,带领学生到玄武湖感受《金陵图咏》中“平堤湖水”的如画风景,寻找《后湖志》中的梁州古井。组建“文博新声”讲解队,招募学生到南京云锦博物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南京世界文学客厅等文博场馆进行志愿讲解,上好“博物馆里的思政课”。
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南京最具标识的城市名片,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金陵科技学院已经与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单位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建有全国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南京学研究基地、南京非遗研究基地等研究平台。如何在现有的工作成果基础上,为南京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出更大贡献,更好传承城市文脉、彰显古都魅力,将是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下一步的努力方向。(通讯员:刘鹏)
标签:
责编:李艳玲
原标题:金陵科技学院:在助力遗产保护中传承南京城市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