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邯郸网络广播电视台
在悠远的中国上古神话长河里,女娲,这位缔造人类的伟大母亲,宛如一颗最为璀璨的星辰,闪耀于传说时代的高远天空。女娲文化作为始祖文化的核心,在华夏大地的广阔土地上,留下了许多纪念性遗存。无论是关于她的诞生之地的神秘记载,还是陵墓所在地的庄重考据,乃至后世民间为缅怀她而修建的祖庙的详实记录,广泛分布于广袤无垠的华夏地域。尽管传说中女娲的诞生地并不在邯郸,然而体现女娲主要成就的“抟土造人”与“炼石补天” 的传奇故事,却在邯郸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由此孕育出了最早且影响最为深远的女娲祭祀活动。
邯郸涉县县城西北10公里处的索堡村东,坐落着一座举世闻名的娲皇宫。这座独特的“吊庙”“活楼”建筑,乃是尊奉女娲的华夏祖庙。它面朝西方,庄重地坐落在中皇山的山麓与山腰之间,仿佛一位历史的守望者,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在古老而神秘的远古神话体系里,女娲被尊奉为“三皇”之中的人皇。“三皇五帝”作为中华上古时期杰出首领的主要代表,承载着华夏文明最初的曙光。“三皇时代”大约处于距今6000年至4000年前,那是中华文明刚刚萌芽的初始阶段。历史资料表明,漫长的“三皇时代”正是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的转变期,早期的女娲被列为“三皇”之一。到了 “五帝” 时代,社会形态已然转变为父系氏族公社,即便如此,女性在社会中依旧享有较高的地位,嫘祖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被后世尊奉为“先蚕圣母”。“五帝”时代的文明,是“三皇”时代文明的传承与延续,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滚滚向前。
在“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之中,人皇又被称为中皇。传说女娲曾在涉县西北的山上,以黄土为原料,凭借着神奇的创造力,抟土造人,又在天地危难之际,炼石补天,拯救苍生。后人为了缅怀这位人类的伟大母亲,遂将此山命名为中皇山,并在此修建了祭祀建筑娲皇宫。此地祭祀女娲的传统源远流长,历经岁月的洗礼而愈发醇厚。后来,每年农历三月中旬,在中皇山下,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群众集中祭祀庙会活动。从农历三月初一至十八前的大半个月时间里,来自晋冀鲁豫四省接壤区域的数万人,不辞辛劳,纷纷前来赶庙会。他们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祭祀他们心中无所不能的大神 “娲皇圣母”。
涉县女娲祭祀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陕西黄帝陵祭祀、湖南炎帝陵祭祀、甘肃伏羲祭祀、浙江大禹祭祀并称为全国五大祭祀,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抟土造人”:人类起源的传奇篇章
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最早记载于汉末应劭所著的《风俗通义》。宋代《太平御览》引其内容曰:“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縆泥中,举以为人。”地球上的人类究竟于何时出现?“人”之称谓又从何而来?中国古代神话以其独特的视角,给出了令人遐想万千的诠释。
传说天地初开之时,天上有太阳、月亮和星辰,地上有山川、草木和鸟鸣,但还没有人类。天神女娲降临大地,开始了她的游历之旅。那时,大地上山川秀丽,鸟语花香,处处涌动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一天,女娲环顾四周,心中突然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孤独感。她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眉心紧蹙,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这大地如此美丽,宛如一幅完美的画卷,可为何总感觉缺了些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呢?她带着这份疑惑,一路前行,渐渐感到些许疲惫,便在一处清澈的泉边蹲下。澄澈的泉水宛如一面镜子,倒映出她的面容与身影。女娲看到水中自己美丽的倒影,心中既好奇又欣喜。水中的倒影实在太美了,那一瞬间,她仿佛恍然大悟,原来大地上缺少的,正是这般如自己一样的美丽生灵。
女娲的倒影究竟有多美?萧中田先生在《女娲小传》中这样描述:“女娲是人,更是神。她云鬓似墨染,明眸如星墨,樱唇若滴笑,贝齿若玉凝,她以玉为骨,以雪为肤,以月为神,集天地之灵秀,夺世间之造化,出水如芙蓉,天然若雕成,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 她是集世间一切的美于一身的伟大女神,后人把能用来赞美女人美貌的词都拿来用在这位人类的母亲身上都嫌不够。
的确,人才是大地上最美丽的一道风景。女娲对自己在河里的倒影喜爱至极,刹那间,她灵机一动:大地上各种生物都已齐全,唯独没有与自己相似的生物,为何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让其加入到这生机勃勃的大地之中呢?
念及此处,女娲急忙蹲下,抓起脚下的黄土,反复搓揉,依照自己的模样,开始了她的伟大的创造。
她将黄土与泉水巧妙地混合,在手中精心揉捏,塑造成一个栩栩如生的泥娃娃。随后,她将这个泥娃娃放在地上。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这个泥娃娃一接触地面,立刻活了过来。女娲看着他又蹦又跳、欢呼雀跃的模样,满心欢喜,于是为她心爱的泥娃娃取名为 “人”。女娲对人十分满意,于是接连不断地制作出许多能说会走的人。她心中充满了喜悦,因为她知道,自己为大地带来了生机与美丽,从此,自己也不再孤独。于是,她决心创造更多的人,让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都遍布人类的踪迹。她不辞辛劳地捏了一批又一批,然而大地广袤无垠,仅凭她的双手,实在难以让人类布满大地。女娲思索着,这样的速度太慢了,为了加快造人的进程,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她找来一根藤条,将其浸入泥浆之中,然后用力挥舞,泥浆飞溅,洒落在地上。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泥点子纷纷变成了活蹦乱跳的人,与她亲手捏制的人毫无二致。转瞬之间,广阔的大地上便布满了这些机灵聪慧的人类。女娲拥有了众多伙伴,她与他们在大地上快乐地生活着。
女娲完成伟大的造人之举后,与人类伙伴们在大地上愉快地生活着。但没过多久,她发现自己最先创造的人逐渐衰老,看着辛辛苦苦造出的人类不断从大地上消逝,数量日益减少,女娲心痛不已。怎样才能让人类永久地在大地上生活下去呢?
聪慧的她经过深思熟虑,想出了一个更为奇妙的办法,她将自己创造的人分为两类,一类为女人,一类为男人,并且设立婚姻制度,让他们结为夫妻,成双成对地生活在一起。如此一来,男女相亲相爱,生儿育女,人类的数量便不会减少,能够永久地在大地上繁衍生息。从此,人类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延续,大地上的人类数量也日益增多。
由于女娲创造了人类,因此被尊奉为人类的始祖。又因为她将人类分为男女,建立婚姻制度,所以也被视为人类的第一位媒人。如今,婚姻介绍所里供奉的婚姻鼻祖正是女娲。由于婚姻与子嗣紧密相连,媒神自然也主管生殖、繁衍后代,故而受到后人的敬仰。同时,女娲创建的婚姻制度,使人类能够遵循正常的规矩,健康地繁育后代,确保了人类的生生不息,这便是女娲在民间被广泛称作 “送子娘娘”“人祖奶奶” 的根源所在。由此,祈求女娲娘娘送子以及保佑孩子聪明伶俐、健康成长,成为涉县女娲祭祀的重要内容。
炼石补天:护佑人类的壮丽史诗
女娲炼石补天,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为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神话之一,女娲也因此被人们尊奉为人类的保护神。
传说女娲抟土造人,并为人类建立婚姻制度,使得人类得以传宗接代、繁衍不息之后,大地上的众生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然而,突然有一天,宇宙发生了巨大变故,人类遭遇了一场生死浩劫。原本,天地宛如一间无比巨大的房屋,天空恰似屋顶,由地面上的四根巨柱,即“天柱”支撑着。而人类遭受的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正是由“天柱”倾塌引发的。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传说当时天上有两个野心勃勃、性情暴烈的天神: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他们为争夺霸权大打出手,一时间天翻地覆,日月无光。水神共工战败后恼羞成怒,一头撞断了西北角的撑天柱,半边天瞬间坍塌,天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窟窿。紧接着,大地也剧烈震动,地表开裂,洪水滔天,火光遍野,野兽四处逃窜,人类呼天抢地……一切美好景象眼看就要化为乌有!
女娲目睹人类的悲惨遭遇,痛心疾首,于是毅然决定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保护自己的子民。她精心挑选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其熔化成石浆。女娲不惧烟熏火烤,用熔化的石浆填补残缺的天窟窿。女娲不停地修补着,九天九夜过去了,天空终于被修补完整,天边出现了五彩云霞。人们都说,如今雨过天晴后出现的彩霞,便是当年女娲用五彩石炼成的。天空补好后,比以往更加灿烂绚丽,女娲欣慰地笑了。可是,她仍不放心,又从东海捕获一只万年巨龟,斩下它的四足,用作擎天柱,分别竖立在大地的四角,支撑起天地四方。接着,这位仁慈伟大的母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又将大量芦篾烧成灰,填平了地上洪水泛滥的沟壑。经过一番辛劳的整治,天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猛兽也销声匿迹了,人民重新过上了安乐的生活。但是,这场特大灾祸终究还是留下了些许痕迹。天从此向西北方向倾斜,太阳、月亮和星辰自然而然地归向西方;地向东南方向倾斜,所以所有江河都向那里汇流。
神话传说中,女娲在完成拯救人类的伟大功业后,便乘坐雷车,驾驭飞龙,率领四方鬼神登上九天,前往天神处述职。女娲离去后,她走过的路上开满了美丽的鲜花。后人再也没有见过她,人们说她化作了美丽吉祥的凤凰。为纪念女娲补天的丰功伟绩,后人将正月二十定为“天穿”节。这一节日习俗由女家长主持,人们将煎饼抛到房顶上,象征女娲补天。同时,还会往地上、井里抛煎饼,寓意补地。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或许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类与洪水和森林大火斗争的形象化反映,其中自有历史发展的脉络可循。
神话所塑造的女娲功成不居、不求闻达的形象,充分展现了一位伟大女性谦和慈爱的宽广胸怀。女娲与其说是神,倒不如说是一位感情丰富、心慈善良、甘于牺牲奉献的伟大母亲。女娲作为创造人类的始祖,其赫赫历史功绩正如《淮南子》中所记述:“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照后世,光辉熏万物。”女娲伟大的功绩以传说的形式代代相传,直至今日。我们从她身上汲取的,正是那种与自然抗争、改造自然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郭秀芬
(作者系邯郸市成语文化研究会专家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