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工网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黄洪涛 通讯员 李军
“七一”当天,江苏南京。秦淮河畔中华门街道晨光1865园区党群服务驿站内欢声笑语,一场以“梦想无界·智启未来”为主题的亲子走秀活动,拉开了园区首期“带着孩子来上班”爱心暑托班的序幕。云锦、代码、航天服等元素在孩子们的创意走秀中交相辉映,既展现了园区厚重的历史底蕴与创新基因,更传递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匠心传承。
“工会把暑托班办到‘厂门口’,孩子了解父母的工作,我们也能安心投入研发。”园区企业职工王女士的感慨,道出了众多职工的心声。这一由市、区、街道、园区工会联动打造的惠企实事项目,一经推出便反响热烈,成为优化营商环境、凝聚职工力量的生动注脚。
需求导向:从“企业找服务”到“服务找上门”
近年来,区总工会坚持党建引领,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构建“服务体系+产改联盟+维权机制”三位一体工作格局,推动服务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今年成立了“宁工享”秦淮板块产业园产改联盟,通过联席会议与线上平台实现长效协作,区总工会联合街道、园区,实现资源共享、活动共办、服务一体化。中华门街道晨光1865园区的实践,是秦淮区总工会以“小三级”工会建设赋能园区发展的缩影。
中华门街道总工会以“需求导向、精准滴灌”为核心理念,联合多部门走访园区百余家企业,收集并解决资质申报、地块盘活等企业诉求38项。针对职工“带娃难”,创新推出职场体验与托育服务融合的暑托班,整合高校、园区资源定制编程启蒙、非遗手作等课程,实现“职工上班带娃两不误”;针对青年婚恋需求,策划“遇见美好·我在1865很想你”相亲活动,以工业遗迹探秘串联情感交流,促成10余对青年牵手;面向新就业形态群体,打造南京首家“反诈咖啡厅”,举办电子竞技挑战赛,以“接地气”的服务增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归属感。街道新业态工会联合会作为工作成效明显的新业态区域工会获得江苏省总工会肯定。
创新供求:服务联盟激活发展新动能
优化营商环境,既要解决眼前难题,更需厚植发展沃土。秦淮区总工会联合街道、高校及企业,成立“1865园区新质生产力服务联盟”,通过“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模式,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开展“改善就是创新”系列专题活动,用产改理念滴灌培育发展活力。园区党建联席轮值主席单位晨光1865公司牵头举办“AI赋能企业新动力”“长江文化创新”等主题沙龙9场,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南京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企合作开设数字技能提升课程,助力60名职工转型为智能制造领域技术骨干;区总工会联动企业开发实习岗位200余个,定向帮扶应届毕业生及困难职工家庭就业,实现“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
在“集体协商春季要约行动”中,工会特邀指导员为企业解读《江苏省集体协商条例》,指导10家规上企业完善薪酬激励机制,16名职工通过职称晋升实现收入增长,真正让产改成果惠及一线。
温情护航:多元解纷绘就和谐同心圆
当好职工“娘家人”,需将维权服务做进心坎里。秦淮区总工会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在1865园区设立劳动争议联合调解室,构建“源头预防—多元化解—法律确认”全周期解纷体系,成功化解劳动纠纷3起,调解满意率达100%。同步接入“江苏工会服务网”,提供线上法律咨询、困难帮扶等“指尖服务”200余人次;开展暖“新”年夜饭、集体生日会等活动6场。盘活国有资产,推进闲置保障房转保租房,为以园区产业工人和新业态为代表的“新南京人”提供安居港湾,以暖心举措增强职工幸福感。
从暑托班的童声笑语到产改沙龙的思维激荡,从集体协商的理性对话到调解室的温情化解,秦淮区总工会构建起“服务保障—创新赋能—权益维护”三维体系,一幅“企业发展有动能、职工奋斗有奔头”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与此同时,这套服务体系正加速向全区各大园区延伸覆盖,在南京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南京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等园区全面落地生根、面上开花。区总工会的服务网络已深度覆盖全区10个核心产业园区,累计服务园区企业超1000家,惠及园区职工近15万人次,仅在2025年上半年,就在各园区组织产改专题活动、技能竞赛、法律咨询、心理关爱等各类服务项目超200场次,有效激活了园区发展的“神经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