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云·融媒集萃】
金昌:盘活高技能人才资源
金昌市融媒体中心
高技能人才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自金昌市创新建立“银发人才二次开发”机制以来,以金川集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率先垂范,通过系统化的返聘机制与配套政策,盘活高技能人才的“经验富矿”,有效破解了传统技艺传承与关键技术攻关难题,让退休工匠在新岗位上续写职业荣光。
在金川集团铜贵公司熔炼一分厂车间里,金川镍都实业公司检修公司的焊接特级技师、“炉窑专家”韩亭利正带着徒弟检查设备。
从镍闪速熔炼系统冷修到铜熔炼系统扩能改造,这位拥有40年工龄的首届“金川工匠”,参与了众多冶金炉窑技术改造项目,编写了数十万字技术方案,攻克了多项检修难题。2023年1月,退休两个月的韩亭利选择返聘,继续坚守岗位。“退休不是我人生的终点,而是另一段精彩人生的起点。”他笑着说。
为打破纳贤壁垒,金川集团创新推出“揭榜挂帅”制度,向退休技能人才开放科研项目负责人竞聘通道,并推行科技创新成果和专利利润分成办法,充分激发返聘人才的创新创效热情。
在这套“政策组合拳”的激励下,韩亭利等退休工匠获得了持续发光的舞台。当镍系统提升改造项目以“国内首建侧吹炉”的高难度指标张榜时,刚返聘不久的韩亭利毅然揭榜,创下行业纪录。
“返聘后接手的首个项目就是公司镍系统提升改造。新建的侧吹炉当时属国内首创,性能先进,单台产能相当于原有3到4台炉子。”韩亭利介绍,“项目要求60天内建成投产。我们承接后,从方案优化、备件组合,到吊装通道设置、生产单位协作,想了很多办法。那段日子两班倒,吃住基本在现场,最终仅用36天就完成了从基建到投产验收的全过程。”
这场刷新行业工期纪录的攻坚战,不仅是“老师傅”技术实力的展现,更成为“传帮带”的实战课堂。“我们培养了4名技术员全程参与项目建设,如今他们已能独立承担项目,实现从设计、方案制定到组织施工的闭环管理。”韩亭利说。
这种“项目育人、实战带徒”的模式,是金川集团完善师承体系的缩影。依托1个国家高技能培训基地、6个集团级实训基地、7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和86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去年金川集团组建了2000余对师徒。退休返聘的顶尖技能人才担任导师,助力青年成长,推动1300余名徒弟实现技能晋级,近百人转型管理岗位。
在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下,韩亭利的徒弟荆阿强从青年技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在干中学、在学中练,这几年我从青年技工逐步转型为专业型、技术型、全面型产业工人,成长为特级技师、班组长,还获得了甘肃省技术能手、技术标兵称号。”金川镍都实业公司检修公司维护三班班长荆阿强表示。
据了解,“银发人才二次开发”机制实施以来,金昌市已建立总量超5万人的退休技能人才储备库,覆盖冶金工程、机械制造等数十个核心专业。其中累计返聘97人,主要集中在金川集团镍钴公司镍冶炼厂、动力厂、检测中心,以及铜贵公司、镍都实业公司等单位的关键生产操作岗位,涵盖电工、焊工、化验分析工、维修工、天车工等工种。返聘人员中,高级工及以上高技能人才94人,占比97%。
金昌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高荣魁表示:“我们将持续强化政策供给与资源倾斜,打通制度堵点,拓展培养维度,布局新兴领域,健全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深入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让银发人才成为‘技能强市’的核心引擎。” (武玲奕 张玉龙)
责任编辑: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