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玉门油田:抗战时期的能源脊梁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董文龙
玉门市老市区以南,老君庙正前方坐落着一口已废弃却被精心保护的油井。
“这就是老一井,它是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第一口油井,玉门油田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玉门油田党群工作部主任肖生科介绍道。
老一井于1939年3月13日开钻,8月11日钻至115.51米时喷油,日产原油10吨。这些油品直接运往抗日前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油荒,为抗战胜利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
玉门地处甘肃酒泉的戈壁腹地、祁连山下。曾经的这里,环境恶劣、黄沙漫天、荒无人烟。
然而,也是在这里,发现了当时国内储量最大的油矿——玉门油矿。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日军封锁沿海港口,中国石油进口断绝,开发国内油田迫在眉睫,玉门油矿因优越的地质条件成为重点开发目标。
玉门油矿筹办初期,国民政府因设备不足,想从陕甘宁边区政府所辖的陕北延长油矿拆迁两部钻机来开发玉门油矿。中国共产党对此高度重视。周恩来当即表态“同心为国,决无疑义”,同意支援两部钻机。
考虑到开发玉门油矿的紧迫性,陕甘宁边区政府不仅支援了钻机主体部件,还将动力、钻头、钻具、锅炉等附属设备一并配齐,确保钻机运抵玉门后可立即安装开钻。
陕北道路崎岖,陕甘宁边区政府动员民众肩扛手抬,将机件运至公路旁,同时克服八路军汽车数量有限、前方作战运输紧张等困难,抽调13辆汽车,辗转咸阳、兰州,于1939年4月将设备和配件陆续送到玉门。
1939年5月,第一台延长顿钻在老君庙一号井开钻,8月11日喷油,日产原油10吨。“在当时,这已属于高产油井,全矿人员欣喜若狂,备受鼓舞。”肖生科说,同年8月,第二台钻机在二号井开钻,9月见油。
值得一提的是,陕甘宁边区政府还派出徐成华、杨邦福等23名延长油矿熟练工人随设备抵达玉门。他们成为油田首批技术骨干,也是中国石油的第一代产业工人。
“从陕北延长油矿调运设备至甘肃玉门油矿,不仅解决了抗战时期玉门油矿开发的关键设备短缺问题,更成为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肖生科说。
二
1941年,西南国际交通线被日军切断,沿海港口封锁,重庆等大后方汽油供应极度匮乏。此时,玉门油矿成为国内唯一重要的石油来源。但陆路运输成本极高,汽车从玉门运油至重庆(约2500公里),途中油耗高达总量的三分之二。
甘肃油矿局总经理孙越崎在兰州见到黄河羊皮筏子轻便灵活,便提出用其替代汽车运油。羊皮筏子吃水浅、成本低,顺流而下无需燃料,还可避开复杂地形与敌机轰炸。
1942年初,三组羊皮筏从四川广元装载168桶汽油(约3.1万斤)试航重庆,耗时14天抵达重庆牛角沱码头,比汽车运输快一倍。
试航成功后的当年夏天,由2000多个羊皮胎扎成5只巨型筏,每筏载重60吨,满载300吨汽油赴嘉陵江。历经15天艰险航行,船队抵达重庆化龙桥码头。
1942年至1945年间,羊皮筏子持续为重庆输送玉门油料,解决了军民用油危机。
据史料记载,1939年至1945年,玉门油矿共产原油约25.55万吨,占同期全国原油总产量的90%以上,是当时中国唯一的规模化石油生产基地。
肖生科说:“玉门的油品支撑了西北、西南战区的军事运输。”他举例,1943年,日军企图强渡风陵渡入侵陕西,因玉门油矿提供充足汽油,运输部门及时将苏联支援的大炮从新疆运到前线,阻止了日军进攻。1944年,美国空军飞机使用玉门油矿的汽油,从成都起飞轰炸日本东京和被日军占领的唐山林西发电厂,给予日寇有力打击。
三
玉门油矿不仅是抗日战争的能源支柱,更为新中国石油工业奠定了基础。它培养了中国首支石油技术队伍,王进喜等“铁人”由此走出。1949年,玉门油矿完好移交,成为“一五”计划核心基地,为后续大庆等油田建设提供了支撑。
时光荏苒,86年弹指一挥间。
如今,玉门油田聚焦高质量发展,确立了“油气并举、多能驱动,加快构建油气电氢融合发展新格局”的发展思路。油气增储上产、炼化转型融合和新能源规模发展“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新增油气探明储量、预测储量连续6年保持千万吨级增长;油气当量连续4年实现10万吨级跨越式增长;已建成6个光伏发电项目,装机规模达54.1万千瓦,年发电能力达10.71亿千瓦时;完成了甘肃省、中国石油首个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和试运行。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玉门油田分公司也获得诸多荣誉,先后获得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中华老字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首批“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