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奈娜·夏尔玛,翻译/鲸生】
随着特朗普总统设定的7月9日谈判最后期限将至(届时美国将重新加征高额的“对等关税”),印度同美国的贸易谈判已进入关键时刻。近日,特朗普宣称将与印度达成一项“非常重大的协议”,称该协议将“打开”印度市场。然而,这与华盛顿的谈判人员所汇报的僵局形成了鲜明对比。
尽管印度代表团正争分夺秒地进行谈判,双方就农业、工业品以及公平对等问题仍存在根本分歧,可能导致两国领导人曾共同吹捧的具有变革意义的双边协议功亏一篑。由拉杰什·阿加瓦尔(Rajesh Agarwal)率领的印方代表团面临着美方要求让步的巨大压力。但新德里方面捍卫本国经济主权的决心反而更加强烈了。
随着双方都拒绝让步,谈判结果不仅可能重塑印美双边贸易关系,也可能重新定义印度在应对特朗普高压策略的同时捍卫经济主权的决心。
难以调和的分歧线
农业是印度方面死守的谈判底线:美国要求印度削减对进口大豆、玉米和乳制品的关税,并开放转基因农作物市场,这触及了印度最敏感的神经。虽然华盛顿将此称为“公平贸易”,但印度认为,这将对涉及本国7亿人口的农业经济构成生存威胁。
依靠每年超过300亿美元的农业补贴,美国人为压低了其出口农产品价格。这可能摧毁印度的小农户(平均土地持有量:1.15公顷)。在政治上,让步是行不通的,因为印度的农民工会依然对2020年-2021年的抗议活动记忆犹新。全球贸易研究倡议组织的阿贾伊·斯利瓦斯塔瓦(Ajay Srivastava)表示:“预计乳制品或主要粮食作物不会有关税削减。”
印度财政部长西塔拉曼表示,希望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但农业和乳制品议题是印度的“红线” 视觉中国
工业的不对称性:一场失衡的战斗。印度希望免除特朗普政府加征的26%对等关税,尤其是在钢铁和汽车零部件方面,但遭遇了强烈抵制。与此同时,美国坚持要求印度大幅削减对美国汽车(目前为100%-110%)和酒精饮料(150%)的关税。
这种失衡的局面同英美达成的“迷你协议”如出一辙。在该协议中,英国接受了美国对其钢铁产品永久征收10%的关税,同时废除了自身的钢铁保护措施。
对印度而言,这样的条款将导致本国的竞争劣势被制度化束缚:印度的出口商品在美国面临着“最惠国税率+10%”的关税,而销往印度的美国商品所面临关税大幅削减,能够显著扩大市场准入。
特朗普的战术:以不确定性为筹码
特朗普的谈判策略深谙模糊之道。他在6月27日就7月9日的最后谈判期限发表声明:“到时候我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意味着他将不可预测性作为武器。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暗示,谈判期限可能延长至美国劳动节(9月1日),而白宫官员则轻描淡写地表示,最后期限“并非关键”。
不过,特朗普同时威胁要向“未达成协议”的国家发出信函,加征25%-45%的关税。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做法,旨在吓唬印度做出让步。
对印度来说,这凸显了优先考虑表面效果而非可执行条款的危险性——这是印度无法承受的风险。
印度的战略算计
印度在此轮谈判中拥有不同寻常的筹码。2025年4月至5月,印度对美出口额飙升至172.5亿美元,同比增长22%,这证明了其在关税压力下的韧性。随着标准普尔上调对印度经济的增长预期(至6.5%)以及国内消费的回升,印度官员展现出镇定姿态。一位印方谈判代表重申:“我们的态度积极,但并非孤注一掷。”
印度的应对策略关键在于市场多元化和坚守红线。在国内,印度拒绝转基因作物保护了种子主权和农业的生物多样性;坚持数据本地化的规则保护了公民免受监控资本主义的侵害;而汽车关税则捍卫着一个价值1000亿美元的制造业生态系统。
在外部,印度正通过推进与欧盟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以进入4500亿美元的市场)、同英国达成的协议,以及与东盟和非洲的“全球南方”进行联盟来缓解美国压力。至关重要的是,强劲的国内消费(占印度GDP的60%)为印度经济提供了缓冲空间。
不过,卢比的灵活性和制药业的优势目前仍是战略预期,而非谈判桌上的实际承诺。即使双方在7月9日之前达成一项有限协议——例如印度在杏仁或液化天然气进口上做出象征性让步,同时美国为保全面子而微调关税——这种休战也将是脆弱的。
2025年2月,印度总理莫迪访问美国并与特朗普举行会谈 视觉中国
特朗普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半导体、药品和关键矿产加征的关税,目前正由美国商务部积极调查推进,可能在8月份就将矛头指向印度。对印度而言,签署一份失衡的协议可能被视作投降,而退出谈判虽能宣示“战略自主”,却可能招致美国26%的关税加征于纺织品、海产品等关键出口商品。
在全球范围内,其他国家也面临类似挑战:越南已拒绝美国关于其操纵汇率的指控。特朗普也因数字税问题终止了与加拿大的谈判。这都表明美国的立场可以迅速转变。
美印之间达成一项有限的“初步收获”协议似乎是最可能出现的结果。该协议将涵盖1000亿至1500亿美元的双边贸易,同时搁置农业、汽车和数据治理等争议性问题。
印度可能提供有分寸的让步:降低对美国杏仁、核桃或液化天然气的关税,以缩小贸易顺差,同时象征性地承诺促进数字贸易往来。作为回应,美国可能暂停征收26%的对等关税,但保留10%的对印度商品基准关税——类似其最近与英国达成的协议。
这样的安排能让特朗普总统宣布在“打开”印度市场方面取得胜利,印度也能展示其“维护了国家利益”。然而,这种最低限度的做法将掩盖更深层次的不对称。美国要求印度全面开放农业市场,这与印度政府捍卫粮食主权和小农生计的立场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
同样,美国拒绝取消汽车和钢铁关税,也与其宣称追求的“公平对等”自相矛盾。这些紧张关系反映了一种结构性分歧:美国透过重商主义视角(出口=赢)看待贸易问题,而印度则优先考虑发展的公平性(保护=生存)。正如印度对外贸易学院(IITF)负责人所指出:“球在美国那边。印度并不寻求一段零和博弈式的伙伴关系。”
中国的先例仍有借鉴意义:中美达成的“共识”获得了暂时的喘息,但核心矛盾仍未解决。印度也必须权衡,仓促达成的协议究竟是解决了问题,还是仅仅将其推迟?双方能否建立一个平衡的框架,既尊重印度的发展需求,又为美国提供真正的印度市场准入?这仍有待观察。还是说,特朗普政府所谓的“对等”终究会是一条单行道?
实现持久的解决方案需要耐心协商并建立公平的框架,而非在最后期限压力下做出战术性让步。印度和美国之间能否超越零和博弈式的政治,才是7月这场政治秀之后的真正考验。
(原文发布在“亚洲时报”评论网站,原标题:“印度的贸易谈判策略:主权vs.特朗普的关税期限。”译文仅供读者参考,不代表观察者网观点。)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下一篇:美国解除EDA断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