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式”童年的危害远远超出你想象!如何帮助孩子戒掉手机
创始人
2025-07-04 08:17:26
0

转自:上观新闻

在网络时代,为什么孩子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当现实生活转移到网络上时,Z世代的孩子们发生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让孩子戒掉手机,还给孩子一个真正的童年?前不久,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焦虑的一代》一书的作者乔纳森·海特与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就此话题在线展开了一场深入对谈。

“手机式”童年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巨大负面影响。 视觉中国 供图

『从美国中小学手机禁令说起』

彭凯平:今年5月6日,美国纽约州州长凯西·霍赫尔宣布,在中小学上课期间禁止使用智能手机。美国为什么出台这么严格的手机禁令?

海特:我想先回顾一下,我们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在20世纪90年代,大家对技术发展持着极为乐观的态度。当互联网刚刚诞生时,所有人都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事,那一代的青年人也都很兴奋。这群青年人长大后,创立了很多互联网企业,他们大胆创新,形成了“千禧一代(指1980年后出生,在跨入21世纪后达到成年年龄的一代人)”。当iPhone问世后,大家的反应同样是积极的,认为越早让孩子接触电子设备,孩子就越聪明、越有竞争力。

但是,到了2014年左右,情况发生了变化。我们发现孩子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迅速增长,光是每天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就有3到5个小时,甚至有的孩子一天看屏幕的时间达到10个小时。于是,我们意识到,这一代父母可能犯了一个大错误,这个错误对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手机式生活”使很多孩子睡眠不足,减少了面对面社交、户外活动以及阅读,变得焦虑、忧郁,无法真正完成从少年到成年的心理转变。

于是,我们开始反思:过去,家长不可能让孩子把电视机带到学校边上课边看,而现在我们却允许孩子带着“掌上电视”——智能手机进入校园,并在课上使用。到2019年,大家逐渐意识到这种做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尤其是经历了疫情期间的远程学习后,孩子的手机使用进一步扩大,且无人监管。

所以,疫情结束后,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强烈感受到:如果要改变这种局面,第一步就要从校园禁止手机做起。学校的老师普遍反对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因为这确实严重干扰了教学。于是,许多地区开始推动禁止手机进入校园。

『“手机式”童年的危害』

彭凯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您认为过于频繁地使用手机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到底有哪些比较突出的影响?

海特:我写《焦虑的一代》这本书的重点其实并不是关注社交媒体,而是关注童年。一个好的童年应该是玩耍式的童年,孩子可以自由探索世界,在真实环境中发展技能。而“手机式”的童年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巨大负面影响。

首先,它会挤占其他重要的活动,比如睡眠。经常看手机会减少睡眠时间,而睡眠对于大脑发育至关重要。

其次,运动时间减少,这会影响身体健康。比如,近距离长时间盯着屏幕,很容易导致近视。我听说中国孩子的近视率也已经显著上升。

这些只是身体层面的影响,心理方面的问题也非常严重。比如,女孩在社交媒体上面临极大的社交压力,甚至会遭遇性骚扰,出现进食障碍等问题。男孩也有问题,比如沉迷游戏、浏览不良内容,甚至发展成赌博成瘾。总体而言,如果孩子成天盯着手机屏幕,那么他们是很难健康成长、顺利迈入成年期的。

彭凯平:我补充一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产生了手机依赖,把大量时间花在手机上,对真实生活没兴趣,缺乏人际互动能力,这才是我们感到最焦虑的地方。

现在已经出现了一种严重的新型心理障碍,叫作FOMO(Fear of Missing Out),也就是“错失恐惧症”。孩子老担心自己会错过什么信息,所以就不停刷手机上的消息和动态。这种成瘾机制其实和酒精、毒品、物质成瘾类似,都是大脑奖赏系统被反复激活后造成的依赖。

『如何帮助孩子戒掉手机』

彭凯平:很多中国父母经常问我怎么让孩子摆脱对手机的依赖,所以我想请问海特先生,针对手机成瘾这种情况,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帮助那些已经上瘾的孩子?

海特:在美国,这个问题几乎完全依靠家长自行解决,政府很少有干预措施。最近的手机禁令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但总体来看,全球范围内很少有家庭能处理好这个问题。

为什么这个问题这么严重?因为我们陷入了“共同行动的陷阱”。也就是说,别的家庭都让孩子用手机,你不让用,孩子就觉得自己被区别对待。所以,我在书中提出了四条规则,希望帮助家庭掌控局面:

第一,14岁之前不要给孩子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如果需要通信功能,可以使用功能手机。

第二,16岁之前不要让孩子使用社交媒体。在这个年龄段之前,不应让他们通过社交平台与陌生人互动。

第三,手机不能进入校园。目前全球有很多地方都在推动这项措施。

第四,给孩子更多自由玩耍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在现实世界中独立成长、承担责任。

如果我们要让孩子减少手机使用时间,就必须把童年时间还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而不是沉迷在虚拟世界里。

彭凯平:中国父母有一个特别的问题,那就是如果去限制孩子使用手机,孩子会非常不开心,甚至产生激烈反应。因此,很多父母常常陷入矛盾:既要爱孩子,又得管孩子。请问海特教授有什么建议能够帮助中国父母处理这种“管制与爱”的冲突?

海特:刚才提到的“共同行动的陷阱”是很现实的,如果孩子觉得只有自己被限制,那当然会情绪反弹。但如果是一整片区域的家长都这样做,或者学校和政府也出台了统一的政策,那就好很多了。比如,很多家庭都约定14岁前不给孩子智能手机、16岁前不使用社交媒体,那孩子就不会觉得自己被“特别对待”。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建议是:越早开始限制,孩子越容易接受。比如,从孩子三四岁开始就不让他们频繁使用触摸屏设备。

屏幕本身并不可怕,像收看电视节目是没问题的。但我们真正需要担心的是——即时反馈的机制。孩子在触摸屏上点一下,马上就会有反馈、奖励,这种刺激—反应—奖赏的循环,会让人不断沉迷。所以,这不是简单的“看一眼屏幕”,而是形成了成瘾性的循环,对孩子影响极大。

彭凯平:关于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我也补充一下,我们可以从“近端”“中端”“远端”三种防御方式上来做。

第一,近端防御,也就是情绪调节与注意力管理。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设定手机的使用时间,这可以由父母和孩子一起协商。比如,上课、学习时不能用,家里可以有一段固定的使用时间。这是一种可操作、容易实施的行为限制。

第二,中端防御,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创造替代性快乐。孩子之所以对手机上瘾,是因为手机能提供快乐。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其他方式让他们快乐呢?比如,和孩子一起吃饭、一起旅游、一起打球、一起聊天、一起欢笑。而且,父母要以身作则,很多时候父母自己都对手机上瘾,那让孩子不上瘾就太难了。

我还提一个“硬指标”——每天和孩子沟通30分钟。这个时间不是强制性的。你们可以在吃饭时聊一聊,聊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比如今天见了谁、发生了什么、看到什么有趣的事……沟通是人类古老的社交方式,也是建立关系的方式。

第三,远端防御,也就是激发兴趣、天赋与特长。要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到他喜欢、擅长、能取得成就的事情上。“做成一件事”是成瘾的强大替代物,兴趣是对抗虚拟世界最强的真实动能。

『全民焦虑如何“破局”』

彭凯平:既然我们谈到了孩子们的心理反应,特别是对限制措施的反应,我想请海特教授跟我们分享一下美国青少年读者对《焦虑的一代》这本书的反馈?

海特:在美国,很多孩子其实是不怎么读书的,他们从12岁起就开始使用社交媒体,每天刷各种短视频。虽然他们没有读过我的书,但我有时候会和13岁到21岁的学生交流。我会问他们:书中描述的问题是否准确?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非常准确。

其实,孩子们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确实遇到了问题,也知道自己上瘾了,社交媒体对他们的影响非常不好。但他们也没办法停下来,因为他们身边所有人都在用。所以说,Z世代(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其实很希望看到社会发生一些改变,但是他们自己无力改变。

所以,我写这本书主要是给成年人看的,包括父母、老师、政策制定者和立法者。因为只有这些人能够真正推动规则和法律的改变,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年轻人解决问题。

彭凯平:《焦虑的一代》虽然讲的是下一代,但实际上父母这一代人也很焦虑。在这个全民焦虑的时代,作为心理学家,您有什么“破局”的方法能帮助人们改变这种状态呢?

海特: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一个对幸福感影响最大的变量就是你是否感受到自己“身处一个社群”之中。如果你感觉自己与一个社群有连接,那你更可能心理健康、适应良好;但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孤立的,和社群脱节,那就更容易焦虑和抑郁。

如果一个社会是共同主义社会,那么人们的心理支撑是比较稳固的;但如果是一个高度个体化的社会,虽然自由更多,但像儿童这样的群体就更容易因社交媒体而焦虑。

我一般建议成年人——比如父母、老师们——一定要珍惜和亲朋好友相处的时间。我们是社会性的动物,是互相关联的,所以,和亲朋好友一起吃饭、一起大笑,这些时间非常重要。如果这些时间都被用来看社交媒体,它对我们的身心就会有害。

在美国,很多成年人在读了我的书之后,他们的反馈不是“我很焦虑”,而是“我快招架不住了”。他们每天要处理几百条短信、各种通知、无数邮件,根本没办法专注做事。这就是为什么我在书的第八章引用了一些古老的智慧哲学,帮助我们应对信息轰炸。比如,放慢节奏、静下心来、欣赏自然、冥想、学会宽容与原谅、不要轻易评判他人。这些智慧,不论东西方,其实都是共通的。在今天这个数字化时代,它们仍然能指引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彭凯平:刚才海特教授提了几个建议,我都特别认同,我也想补充一下。

第一,要多找点时间玩耍。现在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玩耍的时间都太少了,大家都在上班、上课、学习、背书。但实际上,玩耍能刺激大脑神经元的连接,是一种能让人变聪明的方式。特别是孩子,玩耍就是他们最自然的学习方式,有时候甚至比课堂学习更有效。

第二,与人沟通非常重要。除了读书之外,让人变聪明的另一种方式是交流。所以,不要以为只有学习才能让人成长,说话、聊天、分享经历也非常重要。我们应该用这些“真实社会的快乐”,来对抗和替代“虚拟世界的上瘾”。

『AI时代的孩子如何面对挑战』

彭凯平: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了,AI现在能做很多事情,甚至在各种标准化的考试中打败人类对手。那么,美国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是否也担心人工智能会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呢?

海特:这个问题在美国也非常突出,大家讨论得非常多。我觉得对于孩子来说,AI的应用会带来两个大问题:

第一,现在的社交媒体和电子游戏已经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而在AI的加持下,这些内容会变得更吸引人、更容易上瘾。孩子沉迷其中的程度只会更高,不会更低。

第二,技术会让很多事情变得“过于容易”。这对成年人是好事,但对孩子却是个大问题。因为他们正处在学习阶段,我们希望孩子通过挑战来锻炼能力。

比如,以前写作文要靠自己,现在很多孩子直接用ChatGPT生成文章。这样一来,孩子根本无法通过自己完成任务来获得成长,学习的机会就被剥夺了。所以我觉得,我们必须给AI的使用设置年龄限制。

童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我们希望孩子能够生活在一个更真实、需要动手、需要独立思考的世界里。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AI时代活得更好、更有能力。未来的AI世界会比我们预想的更复杂,如果孩子从小没有培养出独立思考、独立行动的能力,那才是我们作为大人对他们犯下的最大错误。

彭凯平:这个问题真的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和父母高度重视。

人工智能和以往的技术革命确实不一样,它已经开始在认知功能上超越人类。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就依赖AI,他们就可能失去“成长的经历”,也就是通过学习、努力、失败来积累智慧与心智的过程。我一直强调,“成长的经历”特别重要,包括学习、挫折、挑战,这些过程才能带来真正的心智成熟和思维能力。

AI可能会取代的是结果,但不会取代过程。如果我们只追求结果,而忽视了过程,那么孩子就会缺乏真正的独立能力。

我们对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发现得已经晚了,现在面对AI也许还来得及,我们必须提前关注AI对孩子心理的冲击。

『我们必须保护孩子们的童年』

彭凯平:如果要向中国的读者、所有的父母,甚至全球读者传达《焦虑的一代》这本书的核心价值,也就是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您会怎么说?

海特:我觉得您这个问题用来作为这场对谈的收尾非常合适。

我想这样说,人类的儿童应该拥有一个真正属于人类的童年。这个童年应该是开心的、可以自由探索的、可以经历各种冒险的。但现在,我们用技术把这个童年夺走了,取而代之的只剩下娱乐和家庭作业。这就是今天很多孩子童年中仅存的东西:短暂的娱乐和永无止境的作业。这是我们必须正视并加以改变的。

彭凯平:您有什么特别想对中国读者表达的叮嘱或期望吗?

海特:当然有。我想说,虽然世界上各个国家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但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共通的。我们都希望给孩子一个更健康的成长环境,所以,在儿童保护这个问题上大家一定能达成共识。我希望全球的父母都能团结起来,共同了解我们面临的威胁,一起去应对。

我本人是非常乐观的。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就有能力推动社会变革,真正保护好我们的下一代。

原标题:《“手机式”童年的危害远远超出你想象!如何帮助孩子戒掉手机》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徐蓓

来源:作者:乔纳森·海特 彭凯平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林友,主动向组织交代问题 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交通运输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林友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主动向组织交代问题,目前正接受炎陵...
最新规划曝光!虹桥、漕河泾、五... 转自:上观新闻魔都天际线,即将迎来全新蜕变!7月3日,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官网挂出重磅消息:虹桥经...
专访丨中国是全球南方最可信赖的... 专访|中国是全球南方最可信赖的伙伴——访印尼国际关系学者韦珍玉“中国是全球南方国家最值得信赖的伙伴。...
天然气分公司油气加工七大队多点... 转自:大庆网原标题:天然气分公司油气加工七大队多点发力筑牢防汛堤坝大庆网讯(通讯员 王钦)进入汛期以...
【中国那些事儿】欧洲跨国企业看... 转自:中国日报网  中国日报网7月4日电 今年是中国和欧盟建交50周年,中欧贸易额从建交时的24亿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