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党校 齐彦彬
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党性教育始终是党员干部锤炼政治品格、坚定理想信念的核心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是共产党人的‘心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为政以德”“民惟邦本”“清廉自守”等丰富思想,为党性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
以经典文化为载体,丰富党性教育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蕴含着跨越千年的道德智慧与深邃哲学思想,是丰富党性教育内容的珍贵宝库。这些经典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与党性教育中忠诚、担当、奉献等品质要求不谋而合。《论语》中“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深刻诠释了对人民的深切关爱与社会责任担当,与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脉相承;《孟子》中“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为党员在利益抉择时坚守原则提供了精神指引;“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古训,则时刻提醒党员诚信乃立身之本。
将经典文化融入党性教育课程,可通过组织党员逐字逐句研读经典,深入探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新时代党员使命的关联;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剖析经典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让党员结合工作实际,分享从经典中汲取的党性修养感悟,从而在经典文化的滋养中,不断提升党性修养,筑牢信仰根基。
创新教育形式,增强文化浸润实效
打破传统说教模式,以多元化载体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让党性教育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依托历史文化遗址、廉政教育基地等资源,打造“行走的党课”品牌,将包公祠、海瑞纪念馆等文化地标转化为实景课堂。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沉浸式体验,党员干部能身临其境地感悟包拯“清心治本”的为官之道、海瑞刚正不阿的廉政智慧;结合《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经典名篇开展“诵读经典 传承家风”活动,引导党员从家庭伦理视角深化党性修养,以小家之风涵养党性之基。
在数字化浪潮下,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教育阵地。通过打造“云游传统文化”线上专栏,以图文、音频、微纪录片等形式,生动呈现“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历史时期的治理智慧,剖析传统治国理政思想与现代党建的深层联系;开发“传统文化+党性教育”主题小程序,设置“每日一典”“故事讲堂”等互动板块,以碎片化学习满足党员个性化需求;联合主流媒体制作系列短视频,邀请专家学者、基层党员讲述传统文化中的党性故事,以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扩大教育覆盖面。同时,以实践活动为纽带推动学用结合。组织“传统文化与党性修养”主题研讨、辩论赛,鼓励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实际,探讨“民惟邦本”“修身齐家”等理念在新时代的转化路径;开展“经典诵读”“书法绘画”等文艺创作活动,将《岳阳楼记》《正气歌》等名篇融入艺术表达,以文化艺术的感染力弘扬传统价值观;策划“传统文化进社区、进乡村”志愿服务,引导党员干部在基层实践中践行“知行合一”,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传统文化浸润党性教育全过程。
完善机制保障,推动融合常态长效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将传统文化全面纳入党性教育课程规划,针对基层党员干部,围绕“为民服务”“廉洁奉公”等主题,结合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故事与民本思想开展教学;面向领导干部,则增设“治国理政”“战略思维”等模块,融入《资治通鉴》《贞观政要》等典籍中的政治智慧,并通过编写配套教材,精选经典文献与历史故事,保障教育内容的权威性与系统性。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着力培养既精通传统文化精髓,又熟悉党性教育规律的复合型教师团队,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参与研修班、学术研讨会,邀请专家授课提升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同时鼓励教师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此外,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将传统文化学习成效纳入党员干部考核体系,综合运用理论测试、实践调研、心得分享等方式检验学习成果,并定期开展教育效果评估,根据党员干部反馈动态优化教育内容与方式,确保传统文化与党性教育的融合常态长效,真正取得实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也是新时代党性教育的重要资源。将其融入党性教育,既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更是提升党建工作质量的现实需要。探索传统文化与党性教育融合的新路径、新方法,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为党的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