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许予朋
7月,新一轮“国补”将重新启动,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让“真金白银”更好惠及消费者。
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相关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支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列为首要任务。延续2024年的做法经验,2025年中央安排了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从“上半场”情况来看,全国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资金使用大致已占到全年规模50%左右,整体进度符合预期。效果方面,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4%,增速创下年内最高水平。
“以旧换新”政策作为扩大内需、推动消费的重磅举措,因其直接关乎老百姓的“钱袋子”,一直备受市场关注。对于金融业而言,把握“以旧换新”窗口、创新金融服务,更是与财政形成“组合拳”共同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当前,不少金融机构已在通过优化产品、服务,推动“以旧换新”政策与信贷投放有机融合。比如,民生银行、网商银行等金融机构精准把握“国补”商户销售旺季备货资金需求,纷纷推出“国补贷”产品,依托“国补”订单数据授信,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市场商品供应。聚焦“以旧换新”政策落地期密集的支付结算、消费券核销需求,银联商务根据各地在补贴规则、活动品类、参与商家等方面的个性化特点,已累计为17个地区搭建“以旧换新”省级平台,实现用户资格核验、核销明细上送、商户收银员补贴资料上传、配套的自动化审核核验功能以及补贴资金发放等系列功能。这些举措能够进一步把政策的“含金量”转化为发展的“真金白银”,也让更多消费者得到实惠。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多渠道、多方式做好消费品以旧换新金融服务。加大对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废旧家电回收及家电以旧换新、家装厨卫“焕新”、生活必需品保供相关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可见,2025年“下半场”,财政、金融还需继续发挥合力,为扩内需、促消费赋能。
未来,金融机构可考虑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及时了解“以旧换新”政策动态,共同推动政策落地实施,并围绕关键节点加大对“国补”相关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充分利用金融科技优势,通过开发涵盖申请、审核、补贴发放、进度查询等功能的数字化平台,确保补贴进一步落实到位,防范相关欺诈风险。将更多便利化支付工具进一步纳入“国补”范围,提升商家运营效率和消费者体验,从而最大化发挥“国补”对消费的拉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