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出土东亚最早木器 解码古人类生存之道 | 科技前线
创始人
2025-07-04 07:58:24
0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研究发现,云南省江川县甘棠箐遗址发掘出土的35件保存完好的木器,其年代可追溯至距今约30万年,与木器伴生的文化遗存还包括大量石制品、骨角器、动物化石和植物遗存。这些发现揭示了旧石器时代人类技术、文化的多样性和东亚古人群独特的生存方式。

该遗址出土的木器和鹿角“软锤”是目前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同类物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极为罕见。

01

精确断代罕见遗存

甘棠箐遗址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木质材料和植物种子,这在旧石器时代遗址中非常难得。

通过地貌、地层、古植物学和埋藏学的多指标分析,研究团队得出结论:甘棠箐遗址位置与环境特殊,埋藏文化遗存的地层为古抚仙湖畔的河湖相堆积。遗址在饱水、缺氧、稳定的环境和快速埋藏条件下,保存了大量有机质材料。

▲甘棠箐遗址发掘场景

研究团队采用了包括古生物地层学、古地磁学、光释光(OSL)、电子自旋共振(ESR)等方法,进行交叉测年和数据检验,确定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年代为距今36万年至25万年

02

确证木器功能

木质材料会在埋藏过程中降解,导致痕迹变得模糊乃至消失。甘棠箐遗址出土了近千件木质材料,为论证这些木器的人工属性及其功能,研究团队开展了材质分析、痕迹分析、残留物分析和实验模拟等专项研究。

研究发现,这些木器主要用松木制作。宏观和显微观察表明,一些标本存在因砍枝修形削尖而留下的削刮痕,尖端存在因使用而产生的磨光条痕和断裂破损。这些痕迹出现在特定部位并具有方向性,是人类加工与使用的证据。

一些木器尖端保留有土壤残留物,包含植物淀粉粒,证明木器的主要功能是挖掘地下植物食材

研究团队通过实验模拟,成功复原了用石器加工木器并用其挖掘植物根茎的过程,辅证了该遗址出土的木器是人类制作和使用的工具

▲部分木器上的加工痕迹

03

石器技术与生存策略

除木器外,甘棠箐遗址还出土了数量丰富的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和刮削器、尖状器,原料主要为小型燧石团块。其中以小件的刮削器为主。

分析表明,由于遗址附近缺乏石器原料,古人类不得不在远处寻找石料,将加工成形且便携的小型石器带回使用。

这批石器外观简朴,但一些标本的刃口保留有精细加工的痕迹。古人类利用这些石器来加工木器、肢解猎物,木器上的削刮痕迹和动物骨骼上的切割划痕即为明证。

除木器、石器外,还出土了4件用鹿角残段制作的“软锤”,其上有明显的使用痕迹。用“软锤”打击加工的石器修疤平整、匀称,刃口锋利,器体规范,是古人类石器技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这一发现表明,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的东亚石器技术并非像早先认为的那样明显落后于西方

▲甘棠箐遗址出土的石器、“软锤”及动物骨骼上的切割痕迹

04

揭示东亚古人群

独特生存方式

该成果多方面改写了学界对于旧石器时代人类生存能力与方式,和东亚旧石器时代文化特点及其成因的认识,证实了竹木器在东亚、东南亚古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对旧石器时代“竹木器假说”具有实证意义。

同时研究首次揭秘了古人类采集经济状态,全面展现了远古广谱食材的种类,提供了先民用木器挖掘可食性植物根茎的可靠证据,揭示了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环境下的东南亚古人群独特的资源利用策略和适应生存方式。

▲甘棠箐先民用木器挖掘植物根茎示意图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亚湾核电站累计对港供电超32... (转自:电力国际汇epintl)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中广核大亚湾核电站已持续对港供电31...
海外市场空间广阔,泰嘉股份加速... 日前,泰嘉股份公告完成了泰国孙公司的设立登记工作,这是公司进一步深化海外布局,完善全球供应链,提升全...
美方取消相关对华经贸限制措施,...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美取消相关对华经贸限制措施情况答记者问有记者问:近期,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中美就...
在校大学生,购买10粒迷奸药被... 毒品,不仅侵蚀个人的身心健康,更对家庭和谐、社会稳定构成了巨大威胁。一直以来,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
山东:统筹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观点网讯:7月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在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解读了系列政策,以支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