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对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和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制度规则作出详细部署。《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气象改革 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意见》要求构建安全共享的气象大数据业务体系,推进气象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我们要凝心聚力筑牢气象数据安全底线,建立健全气象数据基础制度,夯实气象数据基础设施底座,加快气象数据开发利用,攻坚克难推动气象大数据高质量发展。
充分认识构建安全共享的气象大数据业务体系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保障国家数据安全。要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强化国家关键数据资源保护能力,增强数据安全预警和溯源能力。”我们要切实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刻认识气象数据是公共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推进安全共享的气象大数据业务体系建设。
气象大数据业务体系是发展气象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动力引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促进气象等公共数据开放和有效流通的制度规范,有序安全实现有效利用,既要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又要助推数字经济的长效发展。气象数据具有技术密集、创新活跃、应用场景广泛等特征,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生产、流通、消费、社会服务等各环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者。这要求我们要着力挖掘气象大数据价值,推动大数据业务体系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度融合,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形成气象领域新质生产力。
气象大数据业务体系是气象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2024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对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系统部署,为气象等公共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制定了规则、把准了方向,充分激发气象供数、用数活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可以看到,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环境愈发向好,数据有序开放与流通使用的良好生态正在形成,急需构建以实时数据流驱动运行为特征的业务运行新模式,提升精密观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信息化支撑能力,满足各行业对精细化气象数据融合创新的应用需求。
气象大数据业务体系是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必要环节。数据资源是数字经济、数字中国建设发展中的核心要素。据统计,我国已成为全球数据增长最快的国家,如何管好、用好海量数据资源,有效发挥数据要素价值,已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一道必答题。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为气象数据发展画好了“施工图”“实景图”,当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持续迭代,推动气象数据发展从传统需求驱动向智能场景驱动跃迁。这些都迫切需要建设地球系统大数据平台,推动数字智能技术与气象业务领域全方位深度融合,将建立健全气象大数据业务体系作为构建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引擎,将数据资源优势转化为相关产业的创新资源和发展效能,推动传统的“数据生产”向“数据价值生态创造”转型。
真抓实干推进气象大数据业务体系取得新突破
数据发展和安全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气象大数据业务体系持续健全,海量数据资源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进一步发挥,不断释放气象数据在防灾减灾、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价值潜能,取得良好成效。
气象大数据基座更加坚实。健全气象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制定了气象数据开放共享、分类分级、安全监管、数据标准等方面的基本制度规范。保障气象数据权益,打造制度、标准、技术、平台“四位一体”的气象数据身份标识体系,实现与数据交易所平台的互联互通及全链条闭环监管,支撑气象数据安全高效流通。加强气象数据安全监管,构建了国省两级气象数据安全监管平台,协同开展跨境气象数据监管。在数据基础设施方面,建成了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搭建了多架构人工智能支撑技术平台,有力推进国产预报模型开展原生性训练。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等关键平台有序迭代升级,定制化、轻量化、多样化为主体的气象业务软件生态范式成效初显,云+端”业务技术体制基本建立。
气象大数据共享效益更加显著。气象数据供给持续扩大,目前,气象数据资源存储总量超75千万亿字节(PB)、日增量近60万亿字节(TB)。先后发布了5批数据开放共享目录,共计向全社会共享了12类106种气象数据和产品,积极打造中国气象数据品牌,支持社会各界共同打造覆盖全球、要素丰富、规范标准的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体系。海量气象数据资源加速融入生产生活,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各地以气象数据为基础,加快推进气象业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积极探索气象数据多场景应用、多主体复用,强化气象数据新产品和新服务,助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新空间扩展。
气象大数据应用生态更加丰富。积极探索气象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建设,推动气象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提升和配置范围拓展,着力培育价值共创生态,逐步完善气象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实施“气象数据要素×”行动,推动气象数据与高影响行业企业数据深度融合,发布两批23个“气象数据要素×”典型案例,覆盖防灾减灾、交通运输、能源、金融等六大类场景。系统性推动气象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挖掘数据应用场景,积极开展示范场景建设,“精细气象数据护航低空经济发展”“气象数据支撑新能源产业提质增效”入选国家数据局重点联系示范场景,预期通过以点带面,打造气象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
气象大数据业务体系发展建设过程中,还存在数据基础设施水平不高、高质量数据集供给不足、数据产业生态发展不足等问题,需要持续推进、久久为功。
多措并举构建安全共享的气象大数据业务体系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动力澎湃,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给气象大数据体系建设带来新挑战,对构建安全共享的气象大数据业务体系提出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从供数、用数、流通和安全等多维度综合发力,推进安全共享的气象大数据业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气象数据治理和流通的“双循环”建设。通过完善数据治理制度,提升气象部门数据技术能力,加大气象行业高质量数据产品供给,打通“内循环”;通过建立健全气象数据基础制度和市场化配置机制,加快气象数据身份标识推广应用,强化气象数据权益保护,实现气象数据价值更高效率释放,打通“外循环”,进一步完善气象大数据治理制度体系和机制流程。
二是加强地球系统大数据平台建设。持续强化地球系统多圈层数据资源收集、基础设施建设、共享共用、安全监管,建立统一的地球系统大数据平台。健全地球系统数据资源体系,提高地球系统数据挖掘分析、融合应用创新水平,打造地球系统数据空间。迭代建设气象超算算力、基础算力、智能算力等,丰富气象算力应用场景。建设数字孪生引擎和人工智能引擎,支撑数字孪生地球发展。
三是进一步加大气象数据开放共享力度。面向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继续强化高质量、高价值气象数据供给,更加注重对接分析公共治理、产业发展场景需求,构建需求精准识别机制,优化“数据”和“场景”对接流程,持续开展“气象数据要素×”行动,培育建设可复制、可推广、有前景的气象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场景,深度赋能新兴产品、新质生产力发展。
四是加快构建气象数据融合开发利用生态圈。共同推动“部门-地方-企业-科研机构”多方参与新技术气象应用,加快面向场景的高质量数据集研制供给,引导激励更多主体共建场景创新生态。完善气象数据要素流通安全监管机制,稳步推进气象数据身份标识规范实施,构建气象数据要素合规流通体系,联合多部门共同营造气象数据“带证流通使用”环境,实现流通使用过程中数据要素类型、用途、溯源、流向等可查询、可监控,有效防范气象数据流通安全风险。(作者系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副司长)
(责任编辑:郭曼如)
下一篇:王毅称稀土不会成为中欧之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