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湖州日报
○ 赵佳安
当电脑屏幕闪烁起“考试结束,祝您成功!”八个字的时候,这几个月熬夜备考会计证书积累的内啡肽在瞬间得以释放。这感觉比品尝马卡龙、舒芙蕾等甜食获得的多巴胺,更令我暗里着迷。
细心数来,那个跨出大学校园象牙塔的职场小白,今年已是毕业的第12个年头,无法再以新人身份自居。但这么多年依旧不断打磨心性,寻求自我提升,考试考证也一直伴随着我的工作之路。
这次会计备考从隆冬开始规划,我给自己定下了三个月的时间目标。从翻开浅蓝色教材那刻,与其说是一场与枯燥数字的孤独搏斗,未曾想后来竟成了我长达数月的精神跋涉。会计术语一开始肯定是难以理解的:借贷平衡、权责发生、持续经营……“大脑账簿”一开始八成也是含糊不清的:借贷不平,试算不对,更别成本核算和薪酬计算……也犹豫再三,要不还是放弃了,刷剧出游多欢乐,干嘛非给自己日渐衰落的记忆力添上几分堵。
可这种犹豫也不过持续了几天,不服输的劲头让我接下来反而开启了双倍学习模式——清晨起床、夜晚临睡、闲暇时刻,反复听课刷题记忆知识点。一遍不懂的难点就来两三遍,多种渠道齐下。然后,当坚持成为习惯,奇妙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那些生硬的术语逐渐开始有了温度。“应收账款”不再只是教材里冰冷的资产项目,而是单位间信任的具象化表达。“折旧”概念里,时间对万物的平等侵蚀竟也变得温暖可亲。从机械的记忆转变为对经济本质的思考,数字背后蕴藏的人文图景也在我的脑海中徐徐展开。
考试那天,虽然没有遇到多少原题,可我已经完全可以游刃有余。这三个月,是知识积累的线性进步,更是与会计对话的非线性成长。与数字较劲的日子,反而让我理解了数字之外的道理。会计教给我的精确性,成为了对抗混沌生活的利器;对细节的执着,慢慢培养出我见微知著的羽翼;借贷记账法的双向验证,训练了我的批判性思维。就像最早系统阐述复式记账法的卢卡·帕乔利所说:“不会记账的人,会在世间事务中盲目游荡。”经此一试,我想我获得的不仅是一纸证书,更是一套观察世界的思维工具。
回望复盘这段考证历程,虽然不是第一次,但最大的感悟是:任何专业领域深入学习,最终都会通向某种普世哲学。会计数字的严谨背后,是对真实的敬畏;报表的规范格式之下,是信息的透明承诺。浮躁时代,会计精神恰如一剂良药: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有些基本原则必须坚守,比如平衡、责任和真实。这些品质,远比证书本身更为难能可贵。
早些年考取的银行、基金、教师、社工、普通话等证书现在依旧安静躺在我的卧室抽屉,它们也曾是我某份工作的履历证明。红色印章偶尔还能提醒我那些与星辰咖啡相伴的不眠之夜。年岁渐长,更明了人生的“高山”总是一山更比一山高,何来真正的“上岸”一说?一证又一证,永葆对自身价值的投资,才是面对每一个不确定未来最好的姿态!
下一篇:老当救火队长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