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婷 刘珩 雅安观察 黄刚 7月1日,雅安市荥经县天气晴好。但严道街道办事处主任李沁伦仍忙着为防汛做准备。“七下八上”被视为防汛关键期,他心里这根弦丝毫不敢放松——入汛以来他们已经转移过三次群众。“今年总降雨量较去年同期普遍较少,后面几个月必须得严阵以待。”李沁伦说。 7月2日下午,暴雨蓝色预警袭来,雅安市水利局、雅安市气象局发布第7期山洪灾害气象预警,雅安迅即启动地质灾害三级应急响应。 密切关注“七下八上”的密集降水,雅安今年“上新”一批科技设备,助力基层防灾减灾,相关探索走在全省前列。专业测雨雷达紧盯“空中雨” 6月下旬,2025年全省水利首部“相控阵”型测雨雷达在雅安投用,雷达位置设在荥经县海拔1400多米的虎岗山顶。“这里周围无遮挡,较县城方位较高,有利于日常监测。”荥经县水利局副局长、荥经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兼)姜红松解释。 近日,记者在虎岗山顶看到了这座25米高的测雨雷达。它的外形酷似银色铁塔,塔顶插有三根避雷针。与常见雷达不同的是,它的雷达天线罩不是半圆形“蘑菇盘”,而是一块长方形面板。 姜红松介绍,这款雷达是“相控阵”型测雨雷达,能探测到降水强度、降水移动方向和速率等参数,从而快速识别危险降水过程,而且监测半径达45公里,几乎覆盖荥经县全域。 “它尤其擅长对‘空中雨’的监测。”在姜红松看来,在雨水从云层降落至大地的过程中,相比“云中雨”和“地面雨”的情况,“空中雨”能更为动态地反映降雨变化。特别是对尺度小、变化快的近距离对流天气监测优势显著,从而提升天气预警的准确性。 预警的准确性是基层防灾减灾最为渴望的。李沁伦算了一笔“人员转移帐”——严道街道是全县人口较多的地区之一,辖区内有8个山洪地灾隐患点,预警来临需要避险的有241人,提高预警准确性,能让转移避险工作更加及时和高效。 项目施工方、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雅安分公司荥经办事处负责人祝天林补充,为保持雷达在24小时和各种极端天气下安全运行,项目配备了蓄电池、发电机等,还有至少2种独立传输网络,确保其搜集的数据稳定传送给省水利部门研判分析。 截至目前,雅安天全县、汉源县、宝兴县、石棉县的4部“相控阵”型测雨雷达相继投入使用。“喊醒叫应”系统打好时间差 沿着汉源湖沿线翻过山岭,就能到达汉源县小堡藏族彝族乡。7月,这里的团结村在一天内发生了两次泥石流,经过科学研判,40户92人提前转移。面对防灾减灾新形势,前不久,这里试运行了应急广播“喊醒叫应”系统。 “过去通知预警,一是靠挨家敲门、敲锣打鼓,二是靠微信、电话逐户联系,又怕对方关机,又怕时间不够,如果遇到夜里或留守老人听力不好等情况,真是着急。”团结村副主任徐文武坦言,基层临灾压力很大。 拿到应急广播“喊醒叫应”系统的终端设备后,徐文武和30户村民反复演练用熟,大家都感觉“实用”。 相较于过去的“村村响”,这套系统一键就能同时通过固定终端大喇叭和手持终端发出警讯和对讲;在交通中断、通信中断、电源中断的情况下,还可待机15至30天,建设好后也没有网费等运维成本。“这套系统主要是为应对灾害和搜救抢得更多时间。”汉源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张树新解释。 该系统由四川省广播电视科学技术研究所研制,属于四川省科技赋能防灾减灾救灾“揭榜挂帅”项目内容。该所高级工程师朱静宁介绍,目前在汉源县三条应用示范沟部署的是1.0版本,使用手持终端,可以在半径3公里范围内对所有的终端发出警讯,相互之间还可以应答。 这套系统还在迭代升级。“计划3.0版本将满足‘三断’条件下的应急信息发布、接收回应、预警响应、措施反馈等全域全程闭环要求。”朱静宁说。 如今,徐文武随时都把这个形似对讲机的终端揣在身上。他希望,这个终端未来加上手电筒等功能,方便在山洪、泥石流、森林火灾、疾控等多场景使用。专家有话说“人防+技防”有机融合是关键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珩 李婷)科技赋能汛期防灾减灾,雅安各地涌现不少新举措。如雅(安)泸(沽)高速公路干海子特大桥启用全国首套桥梁损毁机械警示装置,雅康高速公路天全服务区“平急两用”收费站7月开通等。 “基层汛期防灾减灾的关键,主要是‘人防+技防’的有机融合。”西华大学应急管理学院院长舒志乐认为,四川地震、地灾强烈活动区地形复杂多样、沟壑纵横,基础设施建设、监测设施密度、先进技术手段应用、网络通信设备建设等还有努力空间。智能化程度高、极端环境精准感知能力强及高可靠多功能全链条体系化成套装备研发还需不断突破。 在他看来,虽然科技能提升预警的准确性,但目前不少基层防灾减灾专业人才匮乏,风险辨识评估能力欠缺,预警响应、转移避险等末端管理还需加强。 更为重要的是,基层需要依托培训机构、高等院校等,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教育,建立具有专业素养的应急队伍,全面提升基层干部业务素质和群众主动防灾避险意识。 除了“人防+技防”,基层汛期防灾减灾还要与群测群防结合。省广播电视科学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朱静宁介绍,有专家对陕西省2003—2018年成功预报的553起地质灾害进行统计后发现,有70%左右的案例是由群测群防员最早发出预警信息的,这充分突显了群测群防的重要性——无论是专业监测预警系统还是群测群防人员发现险情后,临灾预警信息都需要快速准确通知到点、到户、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