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 洁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载体,还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精神、情感、社会生产等多方面内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着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中国音乐史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历史文化依据,探讨中国音乐史视角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关乎音乐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是守未来音乐事业发展之“正”,守传统音乐文化之“魂”的重要渠道。
丰富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
立足中国音乐史视角,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知识,不仅要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乐人、乐理、乐律、乐器等教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将音乐文化现象、音乐文化审美、音乐内涵、人文精神等融入教材,增强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在博古通今中丰富文化内涵。注重在音乐教学中融合背景文化,帮助学生深化文化认同。教师可在讲述完远古、古代、近现代、当代等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和音乐内容后,组织学生对音乐知识进行纵向梳理和全面总结。如此既可从横向上引导学生把握这一时期历史文化背景与当前阶段音乐文化、音乐风格、音乐作品、音乐器物间的内在关联,还可从纵向上串联音乐文化演变与发展脉络。在音乐文化由过去走向现在,由不成熟、不完善走向成熟、多元的递进演变中,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音乐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注重在音乐教学中引入经典音乐作品,强化说理支撑,引领价值认同。以留存至今的经典音乐作品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经典音乐作品进行学习、赏析、改编和创新,助力学生深入了解不同音乐作品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和音乐情感的同时,深化对音乐创作、音乐文化传承的认知。例如,以《高山流水》《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等音乐作品为例,通过一定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悠扬乐音、深邃意境中感受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
从单模块教学到多模块教学
中国音乐史视阈下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可从更新课程设置入手,以多模块的课程内容为切入点,多课程协同推进、共同发力,为学生深入、全面了解和掌握传统音乐文化奠定基础。
多模块课程助力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中国音乐史专题内容线索、时间线索等为切入点,增设多模块理论课程。具体而言,可设立“民族音乐史”“区域音乐文化史”“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等课程;开设“宋代音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唐代音乐的历史”等音乐断代史课程,多视角、深层次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引入课堂,助力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自觉提升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使命自觉与责任担当。同时,可围绕乐器开设二胡、琵琶、古琴、笛子等乐器类专项课程,围绕区域音乐文化开设陕西民歌、傣族音乐、藏族音乐等特色音乐课程,推动音乐教学由抽象、宏观转向具象、微缩,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多元共生、包容互鉴的文化特征。
另外,可从比较学、交叉学视角着手,增设“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古代与现代”“当下与历史”“中原与地方”“中国与世界”等课程,在多层次的交融对比中提升音乐教学的魅力,助推音乐教学多元化、内涵式发展。
从单一教学方式到多元教学手段
中国音乐史视阈下保护与传承传统音乐文化,应推动音乐教学从表层灌输转向深层教育与引导,应推动单一的知识教育向情感教育、价值导向教育转变,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梳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体味、感受、内化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并自觉在实际行动中加以践行,实现文化育人价值,强化价值引领。
动静结合,提升学习体验。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相关素材转化为可听、可视、可感的教学内容,在多模态音乐教学中切实激发学生参与传统音乐文化学习与体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智慧音乐教室、在线教育平台等开展多模态教学,驱动音乐教学转向数智化、多元化。运用人工智能,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资源进行精准检索和智能推送,辅助音乐教学,拓宽教学思路;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创设唱、练、创、演等多元场景,还原历史场景、文化场景,打造学生与音乐名人、音乐大家对话、研学的情境,化“被动学”为“主动学”。
延长教育供给,搭建共享音乐交流平台。搭建中国传统音乐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用于分享各类音乐课程知识、音乐作品赏析报告、演唱演奏技巧教学视频,发布涵盖传统音乐结构、乐器、旋律、和声、节奏、歌词等音乐理论知识及少数民族音乐、红色音乐作品等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赏析与解读,发布音乐美学思想、音乐史的发展演变规律、音乐交流融合实践等内容。以音乐名人、历史朝代、音乐类型、民族音乐文化等为专题进行内容分享,开展专题教育,为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提供充足支持。强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充分利用校园艺术活动中心、音乐厅、音乐大剧院等场所,开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相关音乐表演活动、音乐交流与鉴赏活动。依托音乐、舞蹈、乐器、灯光的交织融合,营造沉浸式音乐体验氛围,让学生在沉浸式感受传统音乐文化、中国音乐史魅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文化认同。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