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我要当兵!”1945年,河北易县,一个名叫周玉江的14岁少年仰头望向连队干部。
1931年,周玉江出生在河北徐水县王官营村。从小目睹侵华日军种种暴行的他,14岁就在县里招兵时报名参军。
周玉江跟随送兵人员来到易县地带的军队驻地,哪知一上来就吃了个闭门羹。
“连长说我年龄太小,让我过个两三年再来,但我死活不走。”周玉江回忆,“指导员也跟我说,你还没枪高,连枪都拿不动,怎么当兵?”
周玉江高声道:“我父亲就是烈士,我要替他报仇!”
周玉江的父亲叫周洛占,曾是晋察冀边区徐满清游击队锄奸科的侦察员。当时,游击队活动的地区二里地外就是日军的据点,战士们对敌斗争时刻处在危险之中。
1943年7月的一天夜里,周洛占在村里休息,突然,几个日伪军闯进来将他逮捕。游击队派出两名战士前去营救。但最终,周洛占牺牲,两名战士也下落不明。
周玉江的家里至今保存着一份“光荣纪念证”。这份1957年颁发、落款为“毛泽东主席”的证书写道:“查周洛占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其家属当受社会上之尊崇。”
中华英烈网记载,周洛占1911年出生,他1943年在大王店牺牲时,周玉江只有12岁。
周玉江要报的不只是一家之仇。6岁时的一天,鬼子进村行凶,不到一百户的村子里,四五十位村民被残杀。这就是发生在1937年9月22日的王官营惨案。侵华日军占领徐水县后,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于坊惨案、胡家营惨案、高各庄惨案……
连队得知周玉江的烈士后人身份,又看他态度如此坚决,经过研究同意他入伍。但不是在易县,而是晋察冀边区。在那里,周玉江接到了当兵后的第一个任务——做萧子璋的警卫员。
萧子璋别称萧三。1945年,萧三从延安来到张家口,开展根据地的文艺工作。
周玉江到了张家口,有人提醒他:“你说话可得注意,萧三是毛主席的同学。”周玉江年轻率真,顾不上那么多,整日穿着一身大了好几码的军装进进出出。率性的周玉江讨人喜欢,部队领导都称他“小鬼”。
萧三抽的烟平时放在一个小屋里。一天,四下无人,“小鬼”看到地上散了一堆烟,大概有一包。他双手捧着找到了萧三:“萧子璋同志,这是您的烟。”
萧三收下烟,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过了一个礼拜,萧三的妻子甘露对周玉江说:“你有个大优点,你不偷东西。”周玉江这才知道,自己经受了一次考验。
1945年的张家口十分热闹。军队、文艺界、新闻界等人士陆续进驻,《张家口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记载,到1946年春天,张家口云集了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作家、艺术家100余人。
周玉江在张家口见到了萧军、丁玲等文艺界人士,也见到了聂荣臻、贺龙等军队首长。少年周玉江“调皮”出了名,去见聂荣臻,他笑嘻嘻地敬了个礼,聂荣臻笑着给他回军礼。
一次,周玉江奉萧三之命请贺龙转交物件给毛泽东。初生牛犊的周玉江直接在路口拦下了贺龙的车。“两三个带枪的士兵警惕起来,问我‘你要干什么’,我说我找贺司令。”
周玉江说:“我到现在都忘不了,贺司令真是个好人,咱们的首长都那么和气。看到我这么个毛孩子,贺司令从车上下来摸了摸我的头,叫我‘小鬼’,亲自收下了东西。”
在战争年代,生死考验是家常便饭。后来,部队撤离张家口,周玉江和同伴于文芳听到天上轰隆作响,声音越来越大,一架战机飞过来了。
“一个大炸弹落下来,我俩你靠着我、我靠着你,咚的一声巨响,谁都看不见对方也听不见对方了。过了一会,于文芳说他受伤了,我拿出急救包赶紧给他包扎,发现是一块石头打到了肠胃里……”
刀锋日利,羽翼渐丰,周玉江一天天长高,目光愈发坚定。
多年后,他在怀仁堂得到了周恩来和刘少奇的接见,那是在抗美援朝出征之前。“当时他们说的一句话我记到了今天——敌人的飞机很厉害,一个小土堆都能炸平,你们谁怕就不要去。”周玉江说,“抗美援朝出发时,我就没想过还能回来。”
年轻的战士扛起长枪,走向新的战场。
来源:北京日报
上一篇:绿色物流释放发展新动能
下一篇:张家港凤凰镇“河阳好市”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