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晖
古代士大夫最注重悠游山水,如何让游山观水惬意舒适,就成了他们兴致勃勃长期钻研的课题。明代人创制出一款提炉,让文人雅士身处山野,于花下小坐时,也可以品一盏清茗,喝一杯美酒。
明代戏曲家高濂编撰的《遵生八笺》,可谓士大夫精致生活的指导书,书中有“提炉”一条,宣称这种便携式小炉是他发明的,随后仔细介绍形制与结构,还附有插图。该条道:“式如提盒,亦余制也。高一尺八寸,阔一尺,长一尺二寸,作三撞。下层一格,如方匣,内用铜造水火炉,身如匣方,坐嵌匣内。中分二孔,左孔炷火,置茶壶以供茶;右孔注汤,置一桶子小镬有盖,顿汤中煮酒。长日午余,此镬可煮粥供客。傍凿一小孔,出灰进风。其壶镬迥出炉格上太露不雅,外作如下格方匣一格,但不用底以罩之,便壶镬不外见也。一虚一实共二格,上加一格,置底盖以装炭,总三格成一架,上可箾关,与提盒作一副也。”
根据文字与插图可以看出,提炉的灵感来自当时普遍使用的三撞(三层)式提盒,由可以灵活组装或分卸的五部分组成,即一具带有底座的提梁架、两层方屉盒、一层四方形围框,以及一只铜质四方形水火炉。
两层屉盒与四方形围框在外径上尺寸一致,且彼此采用子母口套合,可以按照一层屉盒在下、四方形围框在中、一层屉盒在上的形式叠置而起,并依靠子母口嵌合牢固。下层方屉盒的外径尺寸要与提梁架底座上的浅凹槽正好相当,这样,在移动过程中,屉盒就能牢固嵌置在底座凹槽内,不会脱落。
整套配置中最重要的组件是一只小铜火炉。这只铜炉亦为四方形,外径与下层屉盒的内径相当,可以恰好放置在屉内,不会晃动。此炉之所以名为水火炉,是因为炉体内部实际所用铜板隔为左右两个用途不同的区域,分别发挥煮水风炉与烫酒器的功能。左半部的顶面安有圆形灶,可以放入火炭,在其侧壁上则开有火门,用以通风、清灰,因此,只要将特制茶壶放置在灶上,就可以随时生火煮水,冲茶品茗;右半部仅在顶面上开有一个圆口,使用的时候,通过圆口向内注入热水,然后把一只与圆口大小相配的带盖小桶插入其中,再把酒注入小桶,将酒烫热即可。
那只小桶还可以担任袖珍煮锅的角色,因此文中称其为“桶子小镬”,随后提到这只小桶时一律写为“镬”,就是把小桶看作圆筒形小锅,是为了组合方便而精心设计的。大家游玩途中肚子饿时,可以随时把这只小桶放到灶口上,煮粥或者制作其他比较方便的食物,就地野餐一顿。
出发前的组合程序是这样的:先把小铜炉放入底屉盒当中,将底屉盒嵌置在提梁架底座的浅槽里。然后,将特别配置的小茶壶插入灶眼,带盖小桶插入注水孔,这一壶一桶皆精心制作而成,底部的一部分能够深嵌到灶眼、注水孔之内,由此安稳直立,不动不摇,等于将小炉作为置物架。接下来将四方形围框叠套在底层屉盒之上,由此把插立在炉顶的小壶、小桶罩合起来。最后,以上层屉盒叠置于四方形围框之上。
上屉盒用于盛放铜炉所需木炭,盒口以一面罩盖加以闭覆,按照当时流行的提盒形式,在罩盖与提梁之间装设有插栓。只要自提梁上的栓销向下插入罩盖内,三层盒、框便牢牢嵌合成一体,固定在提梁架内。如此,便可以方便地携带着这只提炉外出,无安全之虞。
使用时,只需拔起栓销,将三层套叠的木屉拆散,自底盒内取出小炉即可。凭借这小小的铜水火炉,出游之人可以随时面对青山绿水煮酒畅饮,在花前柳下以香茶遣兴。
近年,野外露营和自驾游流行,户外露营用具也随之丰富起来,包括各种露营炊具套装。把这些现代设备与明人的提炉比一比,看看古人的设计是否逊色?也许,可以将明代提炉加以现代化翻新,制成一只便携式茗饮匣,下层安设以电池加热的咖啡机、袖珍炉,中层放置咖啡具与茶具,上层装咖啡、茶叶与甜点,让人们在野外可以随时动手调配适口茶点。
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