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时滞留考验的不应是乘客的耐心 而是铁路的应急管理能力 | 江南时评
创始人
2025-07-04 00:11:52
0

评论员 何怡娟

2025年7月2日,K1373次列车因与货运列车发生侧面冲突,滞留在沪昆线东孝站近3小时。在高温闷热的车厢内,部分乘客因无法忍受缺氧和高温,最终选择破窗通风。

南方都市报

这一事件迅速引发舆论关注,有人称赞破窗乘客是“英雄”,认为其行为是“紧急避险”,值得点赞;也有人认为其过于“冲动”,不够妥当。在讨论其行为的恰当与否之前,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发出疑问,为何在极端情况下,要靠乘客出此下策进行“自救”呢?

这一疑问直指问题的核心:当公共服务遭遇突发状况时,我们的应急体系是否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事实上,任何应急管理都应当包含两个基本维度:一是对规则的坚守,确保安全底线;二是对特殊情况的预判,保障基本需求。而此次事件暴露出我们在第二个维度上的明显不足。

列车窗户设计为封闭式,本意是防止乘客随意开窗引发安全事故;空调系统依赖外部供电,也是基于整体运行稳定性的考虑。这些规定在正常情况下必须严格遵守,但在极端情况下,规则是否能允许有限度的调整?例如,在长时间滞留时,乘务员能否主动提供通风方案,而非被动等待上级指令?再如,是否能像民航系统那样,向乘客及时说清楚滞留原因、预计恢复时间,并提供明确的时间表和补偿方案,避免恐慌情绪。

我们需要思考,在铁路严格的安全规则与乘客迫切的现实需求之间,究竟如何找到恰当的平衡呢?

其实,在这方面,我国铁路系统已有不少创新实践值得借鉴。2023年京沪高铁G123次列车因接触网故障停车2小时,15分钟内启动备用电源维持通风;2024年暑运期间,上海局集团累计发放10万份应急包,在普速列车上配备“防暑三件套”(清凉油、藿香正气水、湿毛巾);广铁集团更在今年暑运前为动车组加装了“双模通风系统”,在主电源中断时可自动切换至蓄电池供电,确保通风持续运转。这些案例证明,只要提前做好预案、配齐应急设备,完全能在保障安全又不违反规则的同时满足旅客基本需求。

一扇被打破的车窗,照见的是民众对基本出行安全的渴求。当“人在囧途”从喜剧变成现实痛点,交通管理部门需要做的,不仅是修复破损的玻璃,更是打破那些看不见的“制度车窗”,让“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承诺真正流通起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马关县人民医院7月7日--7月... 尊敬的患者朋友及家属:为让大家能及时了解到我院专家门诊医生坐诊时间安排,方便大家就诊及咨询,现为您提...
送女朋友生日的话 女朋友生日祝... 女朋友就要过生日了,有哪些祝福的话语能够让她觉得很温暖的呢?下面是太阳教育网小编为你搜集的女朋友生日...
为什么观众对《鱿鱼游戏》的结局... 6月27日,《鱿鱼游戏》完结。截至目前,累计观看次数已经超过6000万次,创下流媒体平台新纪录。作为...
给男生生日祝福的话 祝福男生生...  虽然只是一句轻轻的祝福,但那是我的心声;祝生日好心情!适合送给男生带给他感动的生日祝福语还有哪些呢...
ETF通三周年,北水最爱哪只E... AI总结:恒生科技指数今年上涨20%,具备AI商业化、企业出海以及避险资金青睐三大投资亮点。「E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