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3
本文字数:2791,阅读时长大约5分钟作者 | 第一财经 周艾琳
随着7月9日关税“大限”的临近,英国已成功达成协议,美国总统特朗普最新称美越达成贸易协议,其他国家则正在进程之中。
尽管谈判仍存在不确定性,但弱美元的结构性趋势并不受阻碍。一方面,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认为美联储可能在9月或“更早”降息,关键在于关税并未引发通胀;另一方面,随着欧洲财政刺激措施祭出,欧元的多头头寸处于高位。同时,全球机构将资金从美元资产向其他资产分散的行动仍在延续。
受此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有外资行交易员提及,近期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并未出现被大幅调弱,以缓冲升值的明显迹象。原先机构预计中间价很难升破7.17,但7月3日已升至7.1523。不乏机构认为,在美元对离岸人民币一度触及7.15关口之后,7.1可能只是时间问题。高盛对美元/人民币的年终目标为7;巴克莱认为,若美元对人民币继续跌至7.1~7.15区间(逼近7),出口商持有7000亿美元存款中最多将有1000亿美元可能被兑换。
各国谈判进展不一
隔夜,特朗普称,美国将对越南商品征收20%的关税,对他国转运越南的商品征收40%关税;越南将对美国商品实施零关税,“完全开放市场”。受此影响,耐克股价一度跳涨超4%,标普创盘中历史新高。
越南还建议取消美对越部分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并将采购80亿美元波音飞机,波音盘中曾涨超2%。在暂停“对等”关税至7月9日之前,美国计划对越南征收关税46%。
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陈杰瑞(Jerry Chen)对记者表示,这对越南经济来说将是沉重的打击,出口占越南GDP的比重约90%,而其30%的出口是去往美国(包括大量转口贸易),2024年越南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超过120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25%。而对美国来说,越南4700美元的人均GDP恐怕暂时无法支撑起对美国商品的需求。
当前,各国与美关税谈判进展不一。就欧盟来看(4月3日美国对其“对等”关税水平为20%,下同),美欧谈判气氛紧张,针对美方提出的20%“对等”关税几乎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欧盟继续拒绝美国要求,并反击性地对一系列美国产品(如农产品与工业设备)征收关税。尽管双方仍在进行技术层面的对话,但暂无重大突破。汽车行业仍是核心争议,美国对进口欧盟汽车仍维持25%的单独关税。
日本(4月3日关税水平为24%)正努力避免美方实施24%“对等”关税,尤其担心美国对其汽车出口加征25%关税。G7峰会后谈判明显升温,双方希望达成部分协议。若在下周前无法达成协议,美国威胁可能将对日关税提高至30%或35%。
英国(4月3日关税水平为10%)已于6月与美方达成协议,将关税维持在10%的基准水平,并将在此基础上推进更全面的贸易协定。尽管先前关于钢铁和铝的关税问题尚未解决,但预计7月不会新增关税。
就加拿大(4月3日关税水平为10%)而言,加美谈判曾因数字税争议陷入僵局,但在6月底加拿大撤回该措施后谈判重启,双方力争在7月21日前达成协议。当前,美国对加拿大钢铁征收50%关税、对汽车征收25%关税,仍是关键矛盾点。
瑞士(4月3日关税水平31%)正积极与美方谈判,以抗议高达31%的关税。美国于5月同意加快谈判进程,据悉瑞方在农业配额及监管标准方面做出了一些让步。
澳大利亚(4月3日关税水平10%)和美国的谈判重点则在于将原材料和关键矿产等重要出口商品排除在关税之外。美方尚未排除部分豁免的可能性,澳大利亚方面亦未采取报复性关税措施。
市场超预期淡定
尽管谈判仍存在不确定性,但市场明显相较于4月更为淡定,美股更是迭创新高。
某大型美国资产管理公司策略师对记者表示,之所以如今市场更敢于承担风险,是因为美国经济面临两个“不变的法则”,这将限制美国政府采取极端行为,因而也降低了极端风险。
首先就是美国债市。如果美国试图通过减少贸易和经常账户赤字来改善国际收支,可能会降低金融账户的资金流入。这意味着美国不能再依赖外国投资者来购买国债,尤其是在“大而美”法案将带来更高财政赤字的背景下。国债若失去海外资金支持,将加重利息偿付压力,引发市场动荡。近期(如4月)美国国债市场已出现明显波动,抛售加剧,反映出市场对这一潜在风险的担忧。
其次就是全球供应链不可轻易撕裂。全球供应链是历经数十年才建立起来的,一旦被中断,后果严重。除了引发通胀外,美国在某些关键资源(如稀土)上的依赖可能受到中国制约。
若中美贸易摩擦升级、高关税导致美国缺乏中国制造的产品,将带来政治和经济双重压力,尤其在民粹主义情绪高涨的当下,美国政府难以承受。
也正因此,美元仍在持续走弱,欧元等非美元货币维持强势。欧元2025年上半年以全年新高收盘,4月突破多年下跌趋势后,涨势延续至6月底,对美元升值近10%,突破了1.17。
“这波反弹使周线动能进入超买区域,也标志着欧元自2017年以来首次实现连涨六个月。尽管整体前景仍偏乐观,但进入第三季度后,走势可能易受动能耗尽的影响,而回调可能提供更有利的机会。欧元/美元在年底前将迎来博弈。”陈杰瑞称。
此外,亚太货币也普遍走升,例如新台币、韩元、澳大利亚元都对美元持续走升。受制于关税不确定性以及日本央行对加息的保守态度,美元对日元仍维持区间震荡,暂时难以突破140大关。
人民币涨破7.1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在亚太货币升值浪潮下,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的近期走势引发关注。
早在5月之前,7.2的关口被牢牢守住,中间价被允许小幅走贬以适度释放关税压力,而随着中美贸易紧张局势缓和,中间价节节攀升,一路突破7.19、7.17等重要关口,当前来到了7.15区间。
7月2日,人民币中间价为7.1546,3日为7.1523,自6月下旬开始首度下破7.16。
外汇专家、浙商中拓集团金融市场业务部总经理刘杨对第一财经表示,近期欧元继续走强,美元指数依然疲软。在此背景下,人民币中间价一路走强,似乎并未遇到此前的阻力。美元/离岸人民币逼近7.15,7.1似乎只是时间问题。未来,市场密切关注特朗普政府的访华行程安排。
未来,影响人民币升值节奏的主要力量可能是出口商。在4月底、5月初,新台币的突然暴涨正是缘于中国台湾出口商的恐慌性结汇,这也导致3月至5月新台币累计对美元上涨了近10%。
巴克莱宏观、外汇策略师张蒙近期对记者表示,比起对冲美元汇率风险举措(如套期保值)给汇率带来的影响,当前出口商的美元兑换对人民币的影响应该更大。该机构使用中国外汇结算和交易数据估计,中国企业美元持有量中可能有1000亿美元的兑换资金流动。
张蒙解释说,2020~2022年期间,银行(代表客户)的净外汇结算与中国年度货物贸易顺差的比率平均约为0.3,但在2023年降至-0.07,2024年为-0.11。假设“缺失”的结算资金流动主要由出口商保留美元驱动,巴克莱估计2023年以来出口商持有的美元金额约为7000亿。
出口商持有的美元可能不会全部兑换为人民币。巴克莱认为,中国企业将继续持有美元,但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继续跌至7.1~7.15区间,7000亿美元中最多有1000亿美元可能被兑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