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抗衰老产业联盟)
(本文源于《科技日报》)近日,《科技日报》从西湖大学获悉,该校医学院周挺研究团队揭示了树突状细胞在组织间隙迁移过程中,被肿瘤微环境抑制的新机制。他们还提出利用Pde5抑制剂——西地那非恢复树突状细胞功能的新型肿瘤免疫治疗策略。相关研究日前刊发在《自然》期刊。
“作为免疫系统的‘情报员’,树突状细胞负责将肿瘤抗原信息传递至引流淋巴结,激活T细胞发起攻击。”周挺介绍。
肿瘤前哨淋巴结的荧光成像,树突细胞和T/B细胞星罗交织,宛若梵高画笔下的星空。
既然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的关系如此密切,它在肿瘤免疫中扮演着什么角色?研究团队通过分析人类胰腺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患者的样本发现,随着肿瘤进展,引流淋巴结中成熟的树突状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团队成员汤海潮尝试采用全基因组编辑筛选方法,探寻树突状细胞减少的原因。
研究团队从小鼠骨髓中采集树突状细胞的前体细胞,并进行高通量的全基因组CRISPR编辑。然后,他们将经过随机基因编辑的树突状细胞,移植入小鼠的肿瘤部位,观察哪些树突状细胞能够来到引流淋巴结。
“研究发现,磷酸二酯酶家族成员Pde5是最显著的调节因子。”周挺解释说,实验证实,敲除Pde5可显著增强树突状细胞进入引流淋巴结。
单个树突状细胞超分辨成像,其在环磷酸鸟苷作用下奋力变形移动,每一个亮点代表着增强的肌球蛋白活性。
Pde5的功能是降解环磷酸鸟苷(cGMP),而cGMP可促进细胞迁徙。研究团队成员韦宗仿利用胶原凝胶模型和纳米级超分辨成像发现,cGMP可提升树突状细胞骨架收缩能力,加速细胞运动。进一步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中一氧化氮稀少,导致cGMP合成不足,因此树突状细胞迁移能力减退,削弱了肿瘤免疫循环。
研究团队还发现,Pde5抑制剂——西地那非可显著提升树突细胞迁移能力,增强肿瘤特异性T细胞应答,控制肿瘤生长,且与PD-1抗体联用有协同效应。
“这项研究首次意外发现西地那非的免疫学机制,为人们重新使用西地那非作为免疫治疗药物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周挺表示,面对复杂的肿瘤,人类的免疫治疗武器库并不充足。这项研究希望为肿瘤免疫机制研究以及临床应用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西湖大学供图)
来源:科技日报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抗衰老专委会立足民族卫生健康领域,扎根抗衰老暨食品医药大健康等行业产业,接受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的领导,重点就抗衰老暨食品医药大健康行业开展信息交流、业务培训、科普宣传、书刊编辑、专业展览、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按照协会的部署,专委会将抓好抗衰老暨食品医药大健康行业自律与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好服务。
Disclaimer: The Internet is a resource-sharing platform, we advocat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intended to popularize science, such as involving the content of the work, pictur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us to delete. This article is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only, please do not use it for commercial purpo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