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上海泗泾夜市,100元能买到多少美食(02:55)
夜幕降临,在号称“上海最大露天夜市”的泗泾夜市,第一盏摊灯亮了。
来自南非的小哥Isaac照例从健身房下来,拎着毛巾,沿着人行道走进泗泾夜市街道。他先是朝甑糕摊前的小狗招了招手,喊它“好兄弟”,然后熟门熟路地在烧饼摊停下,点上一份刚出炉的梅干菜饼,而后穿梭在人群与灯影之间。
夜市中像他这样的食客还有很多。摊位上,铁板翻动的滋啦声与炭火烟雾一并弥漫开来,几句方言混着酱香时不时从身旁飘来,招牌灯箱的霓虹灯光散落在人来人往的肩膀上,也照亮了上海这座不夜之城的一角。
在申城这个最大的露天夜市,有人摆摊,有人吃饭,有人拍视频,有人只是随便逛逛。对于白天在市区上班、晚上归家的松江人来说,这里是一顿热饭;对于热衷“打卡”的游客而言,这里有城市的氛围感和烟火味;而对于摊主而言,这是他们谋生的全部。
同一片烟火照亮了不同的深夜奔赴。
泗泾夜市。本文图片均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记录中国”团队拍摄摊主的“生意经”
傍晚五点,泗泾夜市数百盏摊灯同时点亮,摊主们翻锅响铲,食客们循味而来,整条街道在炊烟和灯光中徐徐拉开夜场序幕。
台湾蚵仔煎摊主老林一边翻着铁板上的煎饼一边做着直播,招牌下的他,已经在这里站了三个年头。他每晚五点到十一点,坚持在网络社交平台直播,“让人看见我还在这儿”。直播给他带来了约六成的新客源,他说这是线下消费重要的辅助工具。
老林认为夜市生存下来的秘诀是专注于自己的特色而非跟风爆款,“我只准备100份蚵仔煎,卖完就收摊了,因为生蚝不能过夜,要保证新鲜”。
台湾蚵仔煎摊主老林
距离他不远,新疆喀什来的“老哥”守着炭炉忙碌着,火光映着他略显黝黑的脸。这家新疆羊肉串店铺号称有“70多种新疆小吃”,开门时间从早上10点到凌晨2点,连夜色都仿佛裹着孜然味。
“老哥”说:“我们家烤的羊肉串味道正,料多,老客户才多。”这正是他二十五年“沪漂”提炼出的“生意经”——能在泗泾夜市生存下来的摊,靠的是沉淀。
暮色渐浓,路灯次第亮起,泗泾夜市将四面八方的人流吸聚过来,各个摊位前有序排起了长龙。人潮就在这光与味中流动、汇聚、又散开。
夜市的消费群像
晚上7点后,夜色渐深,泗泾夜市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段。
南非小哥Isaac走下健身房的楼梯便是泗泾夜市,他对这里的摊位和美食了如指掌。Isaac最常吃的是街对面的梅干菜饼,他觉得好吃、合胃口。螺蛳粉也是他的“心头好”。他还认识甑糕摊前的那只小狗,每次都过来跟它打招呼,叫它“好兄弟”。它似乎听得懂,他朝着它一喊,小狗就会摇着尾巴向他走过来。
Isaac已经在上海定居一段时间,他就住在附近,算是泗泾周边的住户。他的中文很流利,平时会教英语,主要是线上直播教学。到了晚上,他经常会到泗泾夜市吃夜宵,20多块钱的预算,吃得不多,但刚刚好。他一边说着,一边指了指前方排队的烧饼摊,“周围的摊位我差不多都吃遍了”。
Issac和泗泾夜市里的小狗
在泗泾夜市的夜色中,像Isaac这样的食客越来越多。他们是上海常住人口的一部分——沪漂、住在松江区、上下班途中“顺路吃饭”。泗泾夜市于他们而言,价格合理,品类多样,方便快捷。在上海这座繁华大都市的一角,他们寻找着生活的烟火气,而泗泾夜市也慢慢成为他们建立城市归属感的一部分。
对情侣小陈和小许来说,泗泾夜市是“意外之喜”。他们是松江本地人,原本只是来逛超市,转角一瞥,发现这边有一个夜市,很热闹。摊位上琳琅满目的美食吸引他们驻足,他们兴奋地跟朋友分享。
另外两位刚考完试的学生则是在放学路上“误打误撞”走进夜市的。“我们本来想去商业广场吃日料,结果看到这边人很多,就顺路看看,结果停不下来了。”她们点了羊肉串、奶茶和一碗热乎的捞面,这就是她们简单的晚餐。
白班归来的上班族、刚走出考场的学生、在此落脚的异乡人、夜晚约会的情侣……他们构成了泗泾夜市的消费群像。夜市的存在更像是城市情绪的出口,没有商场的玻璃幕墙与冷气,却能用一碗滚烫的酸辣汤、几串炭火炙烤的肉串,把人从疲惫中拎出来,让夜色变得柔和。这正是泗泾夜市的特殊之处:它包容的不仅是天南地北的食材,还有天南地北的人。
“可以留下来好好干”
泗泾夜市人潮如织的背后离不开统一的管理——明亮的灯光招牌、干净整洁的防滑地砖、大量供食客休息的外摆座椅以及24小时的保洁。
“统一管理以后,我们的经营范围规范多了,找摊位很省力。”台湾蚵仔煎摊主老林是这条夜市被改造后留下来的商户代表之一,他觉得改造后的夜市摊位规范、电路安全、操作容易,让他每天更能专心做生意。
摊主们选择泗泾夜市也并非偶然。经营西安甑糕的摊主阿倩说,夜市的特点是夏天热闹但冬天全散了,而泗泾夜市这里能常年做下去。她不愿轻易搬离的理由是:泗泾夜市人流量稳定,收入也相对稳定。而经营广西“酸嘢”的摊主阿华的想法更简单直接,“就因为人多”,他看重的是松江夜市涌动的巨大的市场消费力。
对新疆羊肉串的摊主“老哥”来说,从二十年前的摊主到现在拥有在泗泾夜市的独立店铺,这更像是对他努力的回馈。他回忆,自己二十多年前初来上海时,觉得上海这座城市很开放,发展很快。这么多年过去了,松江的住房越来越密集,越来越多年轻人聚居在这里,这块土地依然延续着“可以留下来好好干”的氛围。
泗泾夜市的食客
在泗泾夜市的氤氲烟火气里,汇聚于此的每个人让夜市更加鲜活。城市不打烊在此刻的意义,不仅只是简单的夜间餐饮消费,而是能否提供一个让人愿意留下、愿意投入的舞台。对这些摊主来说,上海泗泾给出了一个足够有温度的答案。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