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战海峰 通讯员 史方钊
在重庆酉阳县东北部的偏远山区木叶乡,面对经济薄弱、人口老龄化、留守儿童多、土地纠纷频发等治理难题,乡党委、政府提出“乡土木叶、法治木叶”理念,将本土文化喻为“土”,群众喻为“根”,百姓生活喻为“叶”,基层组织喻为“枝”。他们坚信,“根”不能离“土”,“叶”不能落“枝”。木叶乡努力探索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乡村路径”——从塑造文化、涵养民风入手,在厚植本土文化土壤中扎牢治理之“根”,在强化组织引领中滋养百姓生活之“叶”,让法治与乡情水乳交融,使“人”与“文”,“根”与“魂”在乡村画卷中实现水乳交融的逻辑闭环、良性循环,最终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积分超市”治“未病” 文明新风润民风
如何让和谐守法、办事依法成为村民自觉?木叶乡梨耳村的“积分超市”给出了答案。
“以文明新风为标尺,我们建立了量化评价体系。每位村民基础分50分,满分100分。超出50分的部分,每1分可在超市抵1元消费。”村党支部书记胡安胜介绍道。
“钱虽不多,但大家劲头足!一个村的,分低了脸上挂不住,分高了能换东西,这形式好。”村民胡昌朝笑着分享感受,“有时为争一两分争得面红耳赤,吵完又觉得好笑。”
村民杨再安体会更深:“木叶年轻人多在外,家里多是老人和孩子。贴标语、发手册效果有限,远不如‘积分超市’管用。”
自超市运行以来,梨耳村纠纷隐患显著减少,村民参与治理的自觉性明显提高。乡党委及时总结推广这一经验,将土家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努力达到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效果,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村民的法治素养和法律意识。
“一网分流”治“已病” 精准治理解民忧
木叶乡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契机,整合关键力量——派出所、司法所、乡平安综治岗、各村社网格员统一入驻中心。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诉求统一登记、一次性告知,并根据纠纷性质精准分流至对口职能部门处理,实时跟踪反馈。遇复杂疑难矛盾,则迅速组织多部门“联合会诊”,拿出系统解决方案,确保精准分流、精准落地、案结事了。
“农村土地纠纷最复杂,若涉及流转、企业,矛盾更易升级。表面是确权,背后可能牵扯承包、相邻权、合同甚至人身损害,处理不好易激化。”工作多年的老司法所长杨军深有感触,“这时候,必须靠派出所、司法所、政府多部门合力,综治中心的联动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据了解,自5月中旬乡综治中心实质化运行以来,已联合调处纠纷30余件,将6起重大矛盾化解在萌芽,初步展现了“一网分流、多元共治”的精准治理效能。
“言信必果”治“心病” 法治温度暖民心
基层治理常遇难题:一些诉求本质是情绪宣泄,就事论事难解决,但放任不管后果难料。木叶乡党委将此视为必答题,着力传递“法治木叶”的温度。
一方面,坚持解决实际困难先行。村民冉某因水管损坏认定邻居骆某所为,要求道歉赔偿,矛盾激化。综治中心介入后,虽事实难明,但确认冉某用水困难属实。中心当即协调解决其用水问题,再行调解,双方最终握手言和。
另一方面,探索引入心理疏导力量。在调解姚某与邻居黄某的土地权属纠纷时,工作人员发现姚某情绪异常激动。深入交谈得知,姚某独居孤寂,争议土地是其亡夫所购,但边界有分歧。工作人员耐心倾听、疏导情绪,姚某当场哽咽。情绪平复后,她主动让步,双方达成协议。事后,中心还对其进行了回访和心理关怀。
“言必信,行必果。”木叶乡党委、政府以解决实际困难为基础,以心理疏导为补充,努力传递组织温暖,捂热群众心窝,治“心病”,通“心声”,有效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在木叶乡,百姓生于斯长于斯。基层治理工作只有根植乡土,才能枝叶繁茂。综治中心要在乡村扎根,必须要深入群众。
木叶乡党委认为,唯有将治理之“根”深植于本土文化的沃“土”,将百姓生活之“叶”稳固于基层组织的强“枝”,让法治精神与文化滋养深度融合,才能培育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独特“乡村新样态”,最终实现乡村善治的长久繁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