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吉林网
他,六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一人独自拉扯五个年幼的孩子,失去了家中唯一的劳动力后,原本清贫的日子愈发艰难;他,1945年2月入伍,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多次受到嘉奖。他,就是抗战老兵历保甲。
虽然已经到了鲐背之年,但老人精神矍铄,向记者讲述曾经的烽火岁月时目光如炬,战场细节记忆犹新。
1929年,历保甲出生在山东省日照县高兴乡川子屯。父亲去世后,母亲白天在地里劳作,深夜缝补浆洗。少年历保甲看着母亲日渐佝偻的背影和布满冻疮的双手,将家仇国恨默默记在心底。每当听到日军烧杀抢掠的消息,他都攥紧拳头暗暗发誓:“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扛枪赶走侵略者”。
1945年1月,历保甲的姐姐光荣入伍参加了抗日,在部队里做了一名卫生兵。在姐姐的指引下,同年2月,15岁的历保甲也积极报名参了军。从此,他瘦弱的脊梁扛起了保卫山河的重任。
起初,历保甲被分到了后勤部门,为战士们理发,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后来,他负责搬运物资和照顾伤员,哪里需要,哪里就会出现他那瘦小的身影。渐渐地,他利用自己个子小,行动灵活的特点,在敌人轰炸时,巧妙穿梭于掩体之间,保护重要物资。
1948年隆冬,淮海战役打响后,19岁的历保甲跟随部队在前线浴血奋战。一天深夜,敌军发起了新一轮猛烈攻击,历保甲和战友们沉着应战,子弹如雨点般来回穿梭。突然,一发炮弹在离他不远处炸开,飞溅的弹片瞬间击中他的右臂,鲜血顿时浸透了他的衣袖。剧烈的疼痛让历保甲眼前一片漆黑,看着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们有死有伤,他悲痛至极,马上又咬紧牙关坚持战斗,直到战友将他强行背下火线。
尽管伤痛难忍,历保甲仍时刻牵挂着前线战况。他不顾医生劝阻,主动要求重返前线。归队后,他带伤参与战壕修筑、物资搬运、转移伤员等工作,用顽强的毅力克服身体的不适,继续投入战斗。
淮海战役胜利后,部队对历保甲在战斗中英勇无畏、负伤后仍坚守岗位的事迹进行表彰,授予他二等功。
今天,捧着沉甸甸的军功章,历保甲感慨万千:“和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我这点伤不算什么。只要国家需要,我随时准备再上战场。”这枚军功章不仅是对他的肯定,更是那段烽火岁月中无数英雄用热血和生命换来胜利的见证。
1953年,历保甲入朝作战,战场上他多次穿越火线抢救伤员,并在战斗中为保护战友两次负伤,但他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直到战争结束。
当抗美援朝的硝烟渐渐散去,1955年,历保甲告别了并肩作战的战友,复员返乡,回到山东临沂煤矿工作,1978年,他带着孩子们来到了吉林省汪清县春阳镇新安村,从此开始了务农生活。
劳作之余,历保甲成了村里的“活历史书”,田间地头,总能看见他给孩子们讲战争的故事,讲战友的故事,时不时还会撸起袖子让孩子们看看他曾经受过的伤。
“这不是伤疤,是勋章!祖国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也要像先辈一样勇敢站出来!我的故事不值一提,真正光荣的是我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如今,历保甲虽已90多岁高龄,但那段刻骨铭心的战争岁月,始终是他记忆深处最炙热的烙印。
“今天的好日子是战友们用命换来的,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先烈,把他们的精神代代传承。”
岁月染白了鬓发,却从未褪去老兵骨子里的赤诚。历保甲用一身铁骨书写忠诚担当,用半生热血浸染锦绣山河。他那舍生忘死的勇气、保家卫国的信念,早已化作精神基因,融入民族血脉,激励着后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勇担使命,砥砺前行。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马春雪 文/图
初审: 梁欢欢
复审: 韩方宇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