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第七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七医院)承接实施广西—东盟针灸区域诊疗中心建设项目,始终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融入示范项目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探索“一融三促”党建工作法和“一支部领航一学科”责任制,推进“强服务体系”“强科教研”“强人才引育”“强品牌塑造”四个重点建设行动,赋能针灸区域诊疗项目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
“强服务体系”行动
建设特色针灸服务体系
市七医院新院区谋划建设针灸名医堂集群,设有全国名中医工作室、广西名中医工作室、南宁工匠工作室及针灸专病专家诊室10间。坚持扩容“朱琏针灸学科联盟”,遴选基础较好、针灸特色突出的单位作为联盟单位,延伸至广西百色市、崇左市,广东佛山市和贵州麻江县等区内外市县,并辐射至马来西亚、老挝等东盟国家,有序搭建“1+N”针灸医疗服务网络。目前,已与27家医疗机构建立“朱琏针灸国际研究基地二级基地”,其中国内22家、海外5家。累计接收马来西亚中医师暨针灸联合总会针灸学员60余名,培养师承弟子8名,面向东盟国家开展线上培训100多人次,向朱琏针灸国际研究基地二级基地建设单位(老挝巴色医院)派援针灸医师3人,并为印度尼西亚培训10名针灸医师。“朱琏针灸”获批国家商标注册,中国针灸学会“红医朱琏党建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落户市七医院;朱琏针法入选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朱琏针灸2项操作规程获批地方标准,1项技术规范获批团体标准。
“强科教研”行动
推动针灸科教研发展
市七医院探索开发“智慧针灸”,加强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广东省中医医院建立长效合作,搭建针灸临床经验集成和共享平台。目前,成立朱琏针灸专家库2个,开展国家级、省级和院级师承工作7期,主编出版针灸专著5部,获批国家实用专利19项,整理编印“朱琏针灸”临床医案1000多份,形成特色优势病种28个。开展中医基层适宜技术推广项目5项,获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10项,举办自治区级继续教育项目4项,发表论文23篇(其中中科院二区SCI1篇),参与省部共建横向课题、广西重点研发计划横向课题3项,研发院内制剂中药民族药制剂处方2个,成立广西民族医药协会针药结合专委会和南宁市中医体重管理联盟。
同时,加强高校资源联动发展。与广西中医药大学签署广西中医药大学联合基金项目合作协议,利用教学、科研、人才、临床等方面资源优势,开展重点科研项目研究。加强基层针灸技术培训。分别与上林县、兴宁区、青秀区等共10个乡镇卫生院建立联合针灸门诊,参与“名医名家下基层”活动,累计培训基层村医800多人次,先后开展“南宁非遗·朱琏针法”中医夜市义诊活动10余场次,服务近3000人次;举办3期针灸适宜技术培训班,培训学员180人。
“强人才引育”行动
形成针灸人才小高地
市七医院深化针灸人才师承培养,外聘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中医康复专家兰小春、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潘汉升教授等8名专家;与王琦院士团队,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教授矫玮运动康复团队,广东省中医院符文彬团队、谢长才团队等7支广西区内外知名专家团队签约合作,成为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协作平台单位。目前,医院有2名骨干在广西“智汇八桂·名医带培”专项活动中成为国内著名专家弟子,1名党员医学博士入选“广西青年岐黄学者”培养对象,1名党支部书记、科主任入选2024年广西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
“强品牌塑造”行动
一根银针造福一方百姓
依托广西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赋能发展,市七医院打造新院区“红医朱琏党建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开设治未病中心、减重中心,并增挂“南宁市体育医院”牌子;以医疗+运动“双处方”助力全民健康,已线上体重筛查16420人次,现场体重筛查及复评1187人次,中医面诊1020人次。如今,“红医朱琏·用一根银针造福一方百姓”发展态势向好,占地100亩的新院区全面投入使用,为针灸区域诊疗项目建设提供要素保障,为健康南宁建设贡献针灸力量。
(庞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