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 戴正国 潘晓飞 吴运镇)洪灾后,大量的淤泥、垃圾和积水残留,极易滋生细菌、蚊蝇等病媒生物,给群众健康带来极大隐患,开展消杀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7月1日,在黔东南州榕江县富民小区住户杨秀渊家中,消毒水刺鼻的气息盖过了淤泥的腥气。消杀员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背负沉重的喷雾器,仔细喷洒消毒剂。药雾弥漫在空气中,厨房灶台、卫生间角落、客厅沙发下、卧室柜门把手……无一遗漏。
“感谢你们的帮助!”看着消杀员被汗水浸透的后背,杨秀渊感激地说。
“卫生是头等大事,必须把隐患从根上掐掉。”27区消杀片区的联络员杨润生嗓音略显沙哑。他刚结束一户消杀,正对照区域图,标记着已完成的任务点。“我们这组负责从富民小区到榕郡一品,再算上中间4里路,都是脚下功夫。”
在榕江,像杨润生这样的消杀员奔忙在30个消杀片区,织出一张紧密的防护网。截至7月1日晚上7点,累计派出消杀人员1710人次、消杀无人机16台,消杀面积超238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