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推动情绪消费健康有序发展
《哪吒之魔童闹海》天生羁绊系列手办。
大力提振消费被列为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情绪消费正成为经济的新增长极。
从年初《哪吒2》爆火带动衍生品销售破百亿元,再到近期泡泡玛特旗下IP 拉布布引发从巴黎到曼谷、首尔等全球多地排队抢购,这一种全球文化消费新现象,背后正是情绪消费的强势崛起,推动潮玩从“小众收藏”向“大众消费”升级。
“情绪消费的兴起,不单体现了个人消费行为的变化,也是时代发展的写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孙洁认为,推动“情绪消费”健康有序发展,才能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从潮玩盲盒到电子宠物,从疗愈经济到户外运动,为情绪买单已成为年轻一代的核心消费逻辑——而这股浪潮正打开消费新空间。“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扩大消费是稳增长的最大确定性。”孙洁表示,当前,“情绪消费”正在成为我国服务消费的一个新热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再停留在物质层面,而是扩展到精神层面。一些帮助释放焦虑情绪、提供情感陪伴的新型产品和服务,从传统意义上看似乎实用性不强,却因承载情感价值而成为消费新热点。比如,今年“五一”假期,各地景区推出沉浸式体验项目,年轻人为演唱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又如,在电商平台上,“禁止蕉绿”水培香蕉、“放青松”盆栽香松等桌面绿植销售火爆;此外,人工智能与一些情绪消费产品的融合,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丰富了消费体验。
相较于传统的产品和服务,情绪消费注重消费者的体验与感受,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更新。社会大众如何认识情绪消费?哪些赛道、产品,被认为是典型的情绪经济?不同年龄的群体又有哪些不一样的情绪消费观?孙洁表示,年轻人视野开阔、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渴望展现个性,通过体验式消费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体验,满足自我表达与个性彰显的需求,找到身份认同与情感共鸣,是情绪消费的主体。同时,移动支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服务领域加快应用,丰富了多元化消费场景,为情绪消费创造了条件。一些景区和企业抓住机遇,通过数字化改造、声光电技术等,打造更具沉浸感和文化味的消费场景,提供更丰富多样的产品和服务,推动情绪消费发展壮大。
这种消费形态的兴起,标志着我国消费市场正从传统的“功能导向”向现代的“情感导向”转型。尽管市场繁荣,但隐忧依然存在。正如《中国潮玩与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24)》指出, IP同质化严重已成行业痛点。孙洁指出,当前我国情绪消费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供给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商家粗制滥造;存在隐私和数据安全风险,一些情绪消费产品和服务涉及消费者个人隐私,可能存在泄露、滥用用户隐私数据的风险;市场监管有待进一步健全,情绪消费是一种跨界融合、灵活多变的新业态,其产品和服务的边界较为模糊,给市场监管带来了新挑战等等。为此,要顺应情绪消费发展趋势,补齐短板弱项,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动力。孙洁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丰富消费供给。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手段,加大对包括情绪消费在内的服务消费支持力度。比如,可丰富文旅消费场景,鼓励各地围绕传统节日、法定假日和暑期等旅游旺季,举办惠民文旅消费促进活动,鼓励发展沉浸体验、数字艺术、线上演播等新业态。同时,加强对包括情绪消费在内的服务消费的统计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及时调整优化政策举措,共同促进情绪消费高质量发展。
第二,优化消费环境。通过制定出台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准入和服务标准、建立投诉预警和处置机制等手段,完善情绪消费产品规范和服务标准,营造便利、放心、优质的消费环境。
第三,守好安全底线。运用法律法规有效保障用户的隐私权益,建立健全相关的安全保障机制。比如,对于人工智能陪伴等产品,推动算法公开透明,防止个人数据被滥用。鼓励消费者树立理性消费观念,注意甄别把握好情绪消费的边界。此外,要引导消费者注重在现实生活中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陷入社交孤立和情绪孤立,真正实现精神愉悦和心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