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李玉波)假借“维权”之名,行敲诈勒索之实——部分不法分子通过精心策划,以“曝光”“举报”威胁商家,勒索高额“封口费”,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侵害经营者合法权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民检察院主动出击,联合多部门构建协同治理新格局,为市场主体的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2024年6月,呼和浩特市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积极履职,向呼和浩特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服务中心“12315”平台调取涉知识产权投诉举报数据。检察人员在海量数据信息中抽丝剥茧,一个异常活跃的“举报专业户”团队浮出水面。该团队在一年内密集举报达34次,成员“职业打假人”身份已被法院记录在案。经深入调查显示,该团队是有组织、有预谋,以获取高额赔偿为唯一目标的非正常消费者,其行为本质是利用恶意投诉举报进行非法牟利。
基于此项数据分析和研判,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形成数据分析报告,并据此立案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经与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诉前磋商,就依法规范辖区内市场监管领域投诉举报、规制恶意投诉举报行为达成高度共识。
今年3月,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信访局、网信办、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管理部门,共同印发《呼和浩特市关于依法处置职业索赔恶意投诉举报行为暂行规定》。同步搭建数据平台进行数据集中处理,合力构建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