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时期八路军粮食供给研究回顾
创始人
2025-07-03 02:10:22
0

转自:团结报

  □ 任  仟

  抗日战争的叙事常强调战时军民团结一致,抵御日军,最终实现胜利目标,这一表述已经成为共识。如果切换视角,维持军民团结、进行持久作战并保存有生力量,是国家或民族存续的关键,这背后是多种力量的持续支持,维持生存最基本的就是粮食。对于军队而言,粮食是维持士兵的生存之需,游击战中的八路军面对艰难局势如何保障粮食,保存并壮大有生力量?已有研究讨论了全面抗战时期不同势力的粮食政策等议题,有关八路军粮食供给的相关议题,现有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有关抗战时期粮政制度的研究

  粮政制度影响着军需民用,郝银侠从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粮政对比出发,说明两党粮食管理都存在着由缓到急的特点,中共在1941年前因财政收入多来自国民党的经费,脱产的部队人员数量小,粮食供应压力小,采购粮食较为便利,对粮政的重视程度不高。相对于从宏观角度考察粮政制度,周祖文选取筹集粮款中的征收救国公粮环节,考察其在华北不同的抗日根据地的运作实态,根据地通过征收救国公粮基本解决了华北多数根据地的粮食供给,团结了各阶层的民众,为抗战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李叶鹏注意到抗战初期,各根据地粮食管理制度尚未健全,不少公粮浪费,1942年后通过完善公粮管理制度,动员民众干部参与这一工作,根据地军民爱护公粮的意识逐渐增强。

  有关粮饷筹措的研究

  粮食的征收是构成战时军事财政体制的关键环节。陈佳、曹敏华从军事物流的角度提出,战时陕甘宁边区的军粮供应存在着组织逐渐周密,军民互动程度不断加深的特点。相对于陕甘宁边区较为稳定的环境,晋察冀根据地游击战中的军粮供应呈现了不同的特点,军粮供应制度存在逐步成长、调整适应、恢复发展三个阶段。李玉蓉注意到1937年至1940年军队粮饷筹措存在着从依靠外援,就地筹款等临时措施到创建根据地、进行生产运动等自筹自支的方式转变的状况。除军粮供给制度不断完善外,邢帅认为军粮供给作为有机整体,包括军粮筹集、流通和保障机制,层层递进,有效解决了边区部队的供给问题,缓和了军政关系、军民关系。应星的研究发现,抗战期间以战略地区为单位的根据地在财经上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各根据地在战争中筹措后勤资源的方式有四种:取之于民、取之于己、取之于友、取之于敌。其中“取之于民、取之于己”为主渠道。各根据地的财经自给有大体相似的发展轨迹,即从较为混乱的粮饷就地自筹到逐渐规范的区域财政秩序,从部队自筹到政府统筹,从合理负担到征收统一累进税,从施高压于地富到减租减息,从单纯筹款到生产供给并重。王志军关注豫西八路军筹措军粮的方式,军粮供应系统由粮食机构,党政军民共同参与维持运转。王春英关注到抗战时期中共敌后根据地接续着土地革命时期红军一面打仗,一面筹饷的方式,并有了新的创造,运用经济手段向敌我拉锯的区域投送经济力量,以经济空间拓展军事和政治空间,克服了物资短缺困难,打破了日军的经济封锁,促成了新的根据地的产生。

  有关粮食保管的研究

  随着战争情况与根据地内外环境的变化,为获取更多的粮食,保障根据地内的军民日常生活,在中共的领导下,围绕粮食进行多次战斗,这些战斗常被称为粮食争夺战或粮食保卫战。全面抗战时期,山东根据地与日伪控制区和国民党统治区交错并存,中共在根据地内与日伪、国民党围绕粮食进行了一系列斗争,王士花认为围绕粮食进行的全面对敌斗争,体现了党政军民一体化的高效行动机制,保证了政策的高效运作。除进行粮食斗争获取粮食外,粮食还需得到妥善地保存以满足根据地内的民众日常生活的需要。晏雪莲、黄英利用山西黎城孔家峧发现的相关史料对八路军的粮食仓储进行讨论,还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仓储体系运作时的诸多细节。冯小红利用从冀晋豫交界的太行山地区的民间文书展开研究,提出全面抗战时期的根据地内村庄内部粮秣存储调运是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

  结语

  尽管学界对八路军的粮食供给这一话题进行了讨论,为日后开展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视角,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前人研究多关注军粮筹措的环节,总结筹措方式存在同质化的倾向,即便对不同根据地进行研究,结论趋同,都是“政策形成——出现偏差——进行整顿”的框架,对于后续粮食如何在部队中分配、加工、保管、运输等,关注度不足。其二,未突出军队粮食供给的特殊性。部分研究将部队的粮食与民众的日常吃食混为一谈,或是成为财粮政策的一部分展开叙述,模糊了军粮供给与民粮供应的界限。或是成为军队后勤工作的注脚,成为部队物资供应的一方面。诚然,对于军粮的研究放在财粮制度和部队后勤工作视角之下,可以清晰地从时间线索进行史料的梳理,但还要考虑抗日战争时特别是游击战中,部队的流动性大,人数时常发生变动,部队行进至不同地区粮食品种、供给数量存在哪些变化。对于军粮筹措背后不同组织、机构间的协调考虑不足,结合抗战时期华北根据地内外不同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八路军与党、地方政府等组织的互动,将粮食对于战时士兵的生存、发展的作用视为主线,展现制度运作与政策实践、个体感受的张力。其三,缺乏八路军战士对军粮的态度。八路军如何用粮,他们对粮食的直观感受如何?利用相关回忆录、日记等,突出对军粮研究中“人”的关怀,他们是近代以来战争、革命中的主体,理应得到充分的研究。有学者曾提出“生存第一”是苏维埃政权在战时环境的第一选择,这恐怕与中共在抗战时期的第一选择并无二致,把握抗战时期军粮获取、加工、运输的不易,如此才能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财粮体系有更为深入的理解,研究也就愈发鲜活。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从“被动减排”向“主动创效”跃...   节能降碳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十四五”以...
山东赫达涨2.00%,成交额1... 7月3日,山东赫达盘中上涨2.00%,截至11:19,报13.26元/股,成交1.87亿元,换手率4...
张超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转自:中国电力新闻网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讯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大唐纪检监察组、云南省纪委监委...
自治区财政下达2.15亿元自然...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内蒙古日报记者...
“美国占一半,中国分四成,欧洲...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文/观察者网 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