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银华市场)
2024年的A股与公募基金市场关键词中,指数基金绝对榜上有名!
根据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被动权益类指数基金规模达3.96万亿元,首次超越主动权益基金,成为第三大基金类型。
然而,在实操的过程中,面对纷繁多样的指数基金,不少投资者会发现一个现象:想投消费行业,却看到“中证港股通消费主题指数”、“中证细分食品饮料产业主题指数”等一堆指数基金;想布局科技板块,又冒出“恒生港股通中国科技指数”、“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主题指数”……
同一行业为啥有这么多不同指数?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一看!
什么是行业指数
行业指数是指数编制公司根据上市公司的业务,按照不同的行业分类标准,编制出的不同行业指数,能够反映特定市场中细分行业股票的表现。
不同的指数编制机构,其发布的行业指数也可能会略有差异。与此同时,根据细分业务,还可以往下再细分不同的行业指数。
不同行业指数的区别
区别一:聚焦的细分领域不同——行业也有“小圈子”
行业内部存在诸多细分赛道,不同指数可能瞄准完全不同的子领域:
消费行业:
▪️ 中证细分食品饮料产业主题指数(000815.CSI):从细分食品饮料产业中挑选规模较大、流动性较好的公司股票组成样本股,反映沪深两市细分食品饮料产业公司股票的整体走势。
▪️ 中证影视主题指数(930781.CSI):选取影视内容提供商(包括影视制作、网络剧制作和动漫制作等)、发行商、渠道商,以及其他受益于影视发展的沪深A股作为样本,采用自由流通股本加权,设置10%的权重上限。
科技行业:
▪️ 中证光伏产业指数(931151.CSI):将主营业务涉及光伏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上市公司股票作为待选样本,选取不超过50家最具代表性公司作为样本股,反映光伏产业公司的整体表现,为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标的。
▪️ 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950180.CSI):从科创板市场中选取30只市值较大且业务涉及为人工智能提供基础资源、技术以及应用支持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反映科创板市场代表性人工智能产业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区别二:选股范围不一样 ——“全国海选” VS “本地选拔”
指数的选股范围决定了其基因属性,虽然行业指数已经是聚焦到一定行业范围,但是选股范围越广,指数越能代表全行业;范围窄的可能更聚焦某个市场的股票。
我们以消费行业指数为例,中证港股通消费主题指数(931455.CSI)是从港股通范围内挑选消费行业的股票,相当于在特定的港股范围里“海选”。
而中证细分食品饮料产业主题指数(000815.CSI)则是只从A股市场里选择食品饮料行业的股票,主要反映A股市场中相关细分食品饮料产业上市公司的整体表现,选择食品制造细分行业中规模较大和流动性较好的50只股票组成样本股。
区别三:市值大小“戏份”不同 ——“大盘主导”VS“雨露均沾”
同样行业的指数,由于市值分布占比不同,也会影响其风格。大盘股主导的指数像“主角剧”,涨跌与龙关系较大;而包含中小盘的指数更像是“群像剧”,更贴近行业全貌但可能弹性更大,波动也可能更剧烈。
区别四:加权方式玩花样 ——“按身高排队”VS“人人平等”
行业不同指数在进行市值加权时也可能会选择不一样的方式,主要为普通市值加权、等权重加权、策略加权、和价格加权四类。
▪️ 市值加权:更偏向龙头,长期收益可能被大公司带动;
▪️ 等权重加权:更分散,中小盘表现好时指数可能更亮眼,但调仓成本更高;
▪️ 策略加权:也被称为聪明贝塔(Smart Beta)指数,在指数编制过程中会采用某些因子(如股息率、低波动、基本面等)进行选股和加权,弱化市值、价格等市场因素,将重心放在股票本身质地上;
▪️ 价格加权:如名称一样,价格越高的成份股对指数影响越大。
如何选择行业指数?
1、先问自己:想投“全行业”还是“细分赛道”?
在进行行业指数投资的时候,投资者先要明确自己想要选择的范围和类型。例如投资者想简单覆盖整个消费行业,可以选择选股范围广、市值加权的指数;而如果看好消费里的某个细分赛道,则可以聚焦到细分领域的行业指数上。
2、看指数的“历史成绩单”和“稳定性”。
面对同类行业的指数,在选择的时候可以去关注其不同时期的过往业绩、波动率、最大回撤等客观表现数据。当然,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但长期走势相对稳健的指数可能更让人有信心。
3、用“综合打拼”战胜“单打独斗”。
在投资的广袤世界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过去表现好的资产未来未必会好,过去不好的未来也可能绽放光芒。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精选部分行业,进行行业指数资产配置,以抵抗单一行业的变化。
投资就像买菜,同一类菜(行业)有不同品种(指数),搞清楚“产地”、“大小”、“做法”,才能挑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永远要记得:没有最好的指数,只有最适合自己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的选择!
MACD金叉信号形成,这些股涨势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