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张寒玥】近日,山姆会员商店宣布,自有品牌Member’s Mark首款无标签PET瓶包装的饮用天然水全渠道上线,去掉塑料标签的瓶身采用可回收PET材质,仅保留LOGO、商品名称和生产日期等信息。
据悉,新品规格为1.5L大瓶装,12瓶/提;售价为30.8元/提,约2.57元/瓶。然而,“无标签”瓶装水的推出也引发了行业内对于其合规性、环保效果及市场前景的质疑。
那么,饮用水“无标签”真的可以吗?“无标签”到底是噱头还是环保?
据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介绍说,按照国家标准GB 7718的要求,为了满足消费者知情权,食品必须有标签。但山姆这款瓶装水因整箱售卖,外包装已包含完整标签信息,因此瓶身无标签并不违规。
“无标签”设计的直接好处在于减塑和环保。钟凯解释说,“无标签”最直接的好处是在生产环节减少塑料和油墨的使用。其次,“无标签”是一种回收便利化设计。饮料瓶以PET材质为主,而标签多为PVC材质,“无标签”可以减少回收工序和回收成本,实现高效回收和高值再利用。除了“无标签”,将绿色、蓝色的饮料瓶改为透明瓶也是回收便利化设计。
山姆会员商店也表示,该产品预计全年可减塑超过34吨,相当于减少约20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实际上,“无标签”概念并非山姆首创,其最早出现在日本,初衷也是为了减塑和方便回收。目前国际上这类产品主要集中在饮料,尤其是各种饮用水,国内类似产品也不是孤例。但总体而言,“无标签”产品仍然很小众,毕竟从标签合规考虑,产品无法拆零售卖,因此对于一般的商超和便利店模式很难推广。
那么,从环保角度来看,“无标签”饮料瓶将去向何方?钟凯指出,中国的PET饮料瓶回收后绝大部分“降级”使用,比如生产聚酯纤维面料、汽车塑料件等。少部分通过精加工,转化为食品级再生PET(rPET)重新回到饮料生产线,国际上将其称为“瓶到瓶的同级回收”。不过这些食品级rPET只能用于出口,因为中国大陆地区尚未批准其用于食品包装。
他认为,“无标签”饮料瓶也会进入回收通道,不过它在回收便利性方面的优点在中国反而很难体现。国内饮料瓶回收率已经高达95%左右,不会采用欧美的押金制和闭环回收模式,“无标签”饮料瓶必然融入传统饮料瓶的洪流。因此,当务之急还是推动食品级rPET的同级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