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邯郸日报
刘忻(1913—1943),又名刘桐芳,化名杨化南,河南省南乐县吴华营村人。抗战前参加中国共产党,是大名七师学生,因搞革命运动被学校反动当局开除。他曾在唐山做过工人工作,事变后在丁树本部工作,1939年到南宫战委会任宣传部长,1940年任冀南文化界救国总会组织部长。是年夏天,代表文总参加冀南参观团,赴冀中、晋察冀参观,在文化工作上获有不少心得。
1942年组织派刘忻到垂杨县任县长,上任前一日在镇南被逮捕。在狱中他把生死置之度外,与敌人进行了机智勇敢、百折不挠的斗争。因被捕时他的日记本未藏好,被敌人搜走,本子上有重要情报,刘忻非常痛心。幸而,这天提审,他进屋一眼就看到了小日记本放在桌子上,旁边还有一些伪日报,他以看报为名,走到桌前小心地把报纸盖在日记本上,像变戏法一样,又慢慢把小本摸到袖筒里,随后装入衣兜里。待了一会儿,他以解手为名,到厕所把小本子里的重要情报撕下吃进肚里,把剩下的部分丢到茅坑里,敌人再审问时,什么也没捞到。
半年后,在党组织的营救下,刘忻终于逃出虎口。党组织派他到漳河县(现在魏县的一部分)任县长。漳河县环境恶劣,四面受敌,周围敌伪军总数2万余人,日寇据点星罗棋布,全县被分割为三块。刘忻一直在这“格子网”里坚持工作,组织领导群众对敌进行斗争。他的身体本来就很弱,再加上半年的狱中生活折磨,就更加瘦弱了。在艰苦的游击战争生活中,他从来没有特殊的要求,一直夜以继日地为党为人民工作着。
1943年是灾荒年。上级号召节衣缩食,严格开支,刘忻积极响应,带头执行。刘忻任漳河县县长以来,特别注意处理案件。他严以律己,以身做则,体贴群众。
1943年12月初,“东亚同盟自治军”出动1万多人对漳河县进行大扫荡。12月13日,刘忻和同志们一起在地里与敌人周旋了一天,傍晚遭遇一股敌人,躲避不及就执枪冲击,因敌众我寡,难以突围,他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30岁。(王清学) (摘自《邯郸抗战英烈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