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山北洞有名为《千金宝要碑》的碑石,共4块、8面,每块均为长方形,高227厘米、宽97厘米、厚22厘米,为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刻石,明谢沾书,朱守中识,邹凤皋刊,李海立石。碑文有“刻千金宝要序”,详细介绍了这4块碑石的内容:
千金宝要者,宋徽猷阁直学士郭思按唐孙真人先生所集《千金方》中纂要者也。宣和六年,思曾刻石于华州公署。我明正统八年,华州知州刘整重刻。景泰六年,知州杨胜贤以石刻冬月不便摹印,易刊木版。往年春余得之,喜其方之简便,药之近易,医不烦而取效速,信有切于人之实用,乃珍如拱璧,不容自秘,已命寿之梓矣。窃惟《宝要》纂自真人《千金方》中,天下之游耀州真人洞者,岁无虚日,日无虚时,顾独不立石于真人洞前,非所以广其传也,因刻于洞前云。
文中的“郭思”,字得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元丰(1078-1085)年间进士。在华州(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任职时,热心于普及医药验方,痴迷孙思邈《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中的简、便、验方及针灸法,便选择其中宝贵而重要、简便的医方,编纂成《千金宝要》一书,包括妇人、小儿、中毒、解百药毒、霍乱吐泻、疟痢症、头风吐逆等,共为6卷17篇。其中医论一篇,摘录了《千金要方》中有关病机、制药等内容编成。他在华州购置巨石,刻其书于石碑上,立于华州公署,任人传抄拓印,这是最早将全书首刻于石的记载,也是医药文化的创举,深受老百姓喜爱。现存药王山的这4块碑石就是从华州复制而来的。
《千金宝要碑》所刻录的医方,多为常见病,便于保存和观赏,如:
产后血不尽,烦闷,捣生藕取汁,饮二升良。
产后月水往来多少不定,或不通,痛,小腹急,腰身重,白马尿一升,服之良。
小儿丹毒,马齿苋一握,捣取汁饮之,以渣傅之。
小儿赤白痢,单服生地黄汁一合。
食中鱼毒,煮橘皮汤,停极冷饮之,其效甚大。
疮久不差(瘥),差(瘥)而复发,骨从孔出,名“骨疽”,以猪脂和楸叶捣封之。
霍乱转筋,蓼一把,去两头,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一方作梨叶。
百虫入耳,末蜀椒一撮,以酢半升调灌耳中,行二十步即出。
据考证,《千金宝要碑》药方,全部来源于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统称《千金方》),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石刻医书,在国内外影响较大。孙思邈的这两部医学著作共计60卷,内容极为丰富,集中反映了他的医药学术和医药思想的精髓,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实用医学百科全书,从唐代至今对我国的医药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一直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在国际上影响也越来越大。
据日本医史学家宫下三郎20世纪80年代初统计,仅日中两国现存版本即有16种。国内外翻刻出版者,据统计由宋本至今,《备急千金要方》30余次,《千金翼方》约20次,两部《千金方》合刻本6次;另外还有许多评注本、节要本以及某卷的单行本10余种累次出版。